通城锡山

家乡区县: 湖北省通城县

素有“小匡庐”之称的通城锡山省级森林公园之所以有名,不在于其风景如何独特,而在于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曾遇难于此。 锡山位于通城隽水镇南郊,距县城1.5千米。由九宫山、瑞庆峰、积翠岩等组成。旧名银山。据《读史方舆纪要》云:“锡山在县南七里,旧产银,曰银山。又产锡。志云,唐初置锡山镇,后改为通城云。”属幕阜山。面积约4平方千米。多为花岗岩构成。主峰海拔471米。1998年建立省级森林公园。作为湘、鄂、赣边道、佛并存的宗教圣地之一,始于唐,盛于清。传唐代道教真人罗思远曾在此跌坐、炼丹,修建了九宫庙。今有李自成墓、圣井、瑞庆峰、积翠岩、金鸡石、石门开、碧澜溪、邀月台、栖霞石等20余景点。 锡山松竹苍翠,风景秀丽,古时有“锡山八景”(瑞庆峰、映天池、积翠岩、金轮岭、邀月台、钟秀泉、碧澜溪、栖霞石)之称。锡山左前山腰有一巨石峭立,平展如门,中有直裂石缝,似门开闭,上有巨石覆盖,如同平顶,面积约20平方米。登上石顶,凭栏远眺,通城县城一览无余。 锡山主峰瑞庆峰,又名雨淋尖。“山峰戴帽,必有雨到”,故名。海拔471米。主峰西侧有银泉禅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713年),1938年毁于战火。后重修,建有大雄宝殿、天王殿山门、钟鼓楼等,寺门口那副楹联:“银岭云开空界自成清净色,泉湖月皓圆光常现妙明心。”让人在品味中荡涤尘心。银泉禅寺旁有一眼山泉,传为乾隆皇帝下江南曾饮次泉,赞口不绝,赐“圣泉”匾牌而声名远扬。寺前有一湖,湖中心有一小岛,仅一小桥相连,小岛状似庙堂中的木鱼,名曰“木鱼湖”,建有水上游乐场。 积翠岩在瑞庆峰北。一山横出,脊如刀背,上列三巨岩,岩前陡壁如削,岩下深洞通幽,岩上宽阔如坪。为古时锡山“八景”之冠。 九宫山是锡山的一个山峰,海拔355米。传唐开元元年(713年)通城人罗思远在北峰建“九宫庙”而得名,故九宫山又名罗公山。这从清同治六年(1867年)《通城县志》载有:“九宫山,白沙图,锡山东支,一名罗公山。” 光绪六年(1880年)崇阳人傅燮鼎续修的通山《九宫山志》云:“通城锡山东北一峰特起,旧传唐道士罗公远修炼处,一名罗公山,亦呼九宫山,上有九宫寺。”光绪十八年《湖北舆地记》亦载有:“桃源洞之西曰桐陂山,又北曰锡山……又西曰柳家山,又北曰九宫山”等可知。今九宫庙遗址东侧,留存有“九宫界碑”,上刻立碑时间为“乾隆甲子”即乾隆九年(1744年,碑发现于1984年。)。今九宫山留存有红桥(今称园艺桥)、元帝庙、李自成墓、姜家畈、九宫界碑、九宫庙等遗迹。《明史》、吴伟业《绥寇纪略》等认为李自成死于此。 李自成殉难于何地,300多年来史学界虽有一些不同的争议,但殉难于通城九宫山的说法一直占着主导地位,这种说法被《明史》、《绥寇纪略》等史籍所记载。《明史》云:“自成走延宁、蒲圻至通城,窜于九宫山。秋九月,自成留李过守寨,自率二十骑略食山中,为村民所困,不能脱,遂缢死(见《明史.列传第197)。1928年,国民革命军13军50师师长岳森(陕西米脂人)至此凭吊,立高六尺、宽二尺、厚四寸,上镌楷书“李自成之墓”石碑。1955年通城县重修李自成墓,墓顶2.5米高石碑上镌刻郭沫若所题“李自成之墓”五字,墓正面刻有郭沫若撰墓志。此外,时任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也为李自成墓题词。今九宫山留存有红桥(今称园艺桥)、元帝庙、李自成墓、姜家畈、九宫界碑、九宫庙等遗迹。 据有关资料记载,清顺治二年(1645年),李自成率部进入通城。不久率20骑入县城元帝庙朝拜,被姜家畈姜氏兄弟用锸碎其首而殉难。红桥是通往锡山、九宫山的必经之处。李自成拜元帝庙(原称玄元皇帝庙,简称玄帝庙。唐天宝二年即743年建,宋及清避讳改为元帝庙。距县城不足一千米。),呵止20骑于此,自己独自上山。20骑久不见自成下山,便上山接应,见自成已殉难,速返县城率部复仇,把九宫山下姜氏一畈人几乎杀光。血将溪水染红,后人便称此桥为红桥。姜家畈现已改名叫续家畈。据说李自成单骑上山朝拜元帝庙,被姜氏兄弟杀死后,李过带兵来此复仇,杀了姜姓一千多人,姓续的逐渐聚居九宫山下,姜家畈就该名续家畈了。九宫庙,传为通城人罗思远于唐开元元年(713年)修建,坐南朝北,几经兵毁,现存的仅为原庙后殿。在九宫庙的左恻和右恻,分别树着两块界碑。左边上凿刻着“九宫山田”,这块碑是1996年县博物馆在九宫山寺附近发现的。该碑因年代久远,立碑时间已难以确认。右边约的十五米处的界碑上凿刻着“九宫界碑”四个字。该碑发现时间为1985年,竖碑时间为乾隆甲子年即乾隆九年(1744年),仅比明史刊行晚5年。 李自成墓曾移迁过两次。1971年湖北发电机厂在此建厂,将墓向东迁300米。1991年墓遭山洪冲毁。今墓为1997年重修。墓建于九宫园艺场内,墓高9.5米,其中墓碑高4.8米。大理石砌成,刻有中共通城县委书记熊传经、县长阮英梓撰“重修李自成墓记”。 值得一提的是,通城一爱好者收藏着3000多件大顺器物,其中各类印章、兵器、玉器、瓷器、生活用品等多达2400多件,文书档案370多套。其中在大顺军缴获的13件清军文书中,有6件记载李自成死于通城;另外还发现10多件大顺军碑刻,其中四件(套)记载李自成殉难通城。至于通山说,有人考证在通山县大仰山牛脊岭被程九伯打死的是李自成的侄子、大顺昭侯李延,不是李自成;李延乃至李自成之侄。而在记述此事的清初十六种著作中,明确记李自成死于通山九宫山的,只有《烈皇小识》和《荒书》两种。孰真孰假,莫衷一是。

boomer(2015-05-0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