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江容百湖,百湖连城。依江而建的城,因通江达海而兴旺,靠湖而建的城,有百湖一定而灵秀。武汉就是这么一个拥有百湖的城市,湖泊不仅成就了武汉的自然之美,更是其城市文化之源。
武汉两江交汇,三镇鼎立,上百湖泊星罗密布。诚然,长江、汉水是武汉重要的地理特征,因李白的“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而有“江城”之称,但是在中国、在世界上临江而建的城市,甚至有江河交汇的城市并不少见,仅国内就有吉林市、芜湖市、万州、合川、泸州等城市称为“江城”,而在一个城市拥有上百湖泊,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唯有武汉。
武汉的先民们从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临东湖而居逐步孕育出灿烂的楚文化,到3500年前择盘龙湖建商朝方国宫城,形成了中国南方著名的盘龙文化和殷商文化,奠定了武汉城市之根。
在汉阳月湖之畔,诞生了流传至今2000多年的高山流水知音文化,影响范围波及全球,国际天文学会以弹琴圣手伯牙为名命名水星上的环形山,名列榜首,成为我国第一位“太空仙人”,在太空飞船上携带的《地球之音》仅有的27段音乐中,就有中国古琴曲《流水》,知音文化成为中国对世界影响深远的重要文化元素之一,得到世界公认。
我们惊奇的发现,这些文化的起源都在湖畔,曼妙精灵的湖泊孕育出了武汉最古老、最丰富、最有代表性的文化个性和魅力,湖泊无愧为武汉城市文化之源。
在武昌东湖之畔的放鹰台遗址,考古挖掘含有稻壳的红烧土、石斧、石锛以及鱼叉,表明在距今6000多年前的新时期时代,武汉的先民就开始依湖而居的史实,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演变和沉淀,东湖之滨孕育了中国著名的楚文化。
湖北是古楚国之腹地,楚人吸收了江汉之滨的多种土著文化,并与中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惊采绝艳,难于并能”的独特楚文化。这是一支以华夏文化为主流,与蛮夷文化相交融、由楚人创造的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开放而多元的文化。
黑格尔曾表述过地理位置对人文态势的影响:“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水势使人合,山势使人离。”这句话非常适用于解释武汉人的通达性格。武汉正是依仗于两条河流的贯通往来,具备了“通”“合”的文化特性,更何况武汉还居于“得中”特优的吞吐之地——既非初级的集散中心,又非终点的消费市场,这个中转点地位更加强、扩大了她的“通”“合”特性。生活在这一特殊地带的武汉人较少一般地域文化心态中的那种排他性,而多了一点对各种文化能包容甚至接纳、参与的性格。
经过6000多年的发展,今天的武汉人接过武汉先民的接力棒,继续依湖而居,享受着湖泊带给我们的泽被和幸福,我们要感谢上苍赐予我们湖泊,感谢智慧的先民选择在这样美丽的地方安家,我们更要继承、发扬几千年孕育而出的丰富湖泊文化、城市文化,把楚文化留给我们的璀璨,把盘龙文化留给我们的深邃,把知音文化留给我们的重情守信,永远保持下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