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杞县城隍庙俨然成了廉价服装市场,庙内老槐树下初一、十五香火依然旺盛,槐树旁有几个算命先生。这里大多数情况下人都很少,让人看起来落败又萧索。只是庙门的门楼样式和柱子上依稀透出的红色仿佛在向人们诉说它从前的气派与繁华。
县志上有记载,杞县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三年,由知县奉诏而建。全庙布局严整,宏伟壮观,与县衙、文庙并称县城三大建筑。其后自明宣德二年至清光绪十一年的458年间,10次重修。
据老人回忆说,城隍庙是当时县城最恢宏壮观的建筑之一,且曾香火鼎盛。庙院占地辽阔,南起庙前街(与县府前街平齐),北至庙后街(与县府后街平齐),以中山中街为中线,与鼓楼县衙东西对称并列。在庙前街路北,面南矗立着一座青色条石架砌的牌坊,横书阴刻“显佑伯坊”,左右分设青石雕狮一对。牌坊后是一座高大的门楼式建筑——城隍庙山门。庙内建有戏楼和鼓楼。戏楼逢年过节一定会唱大戏,逢此时庙内人潮如涌,接踵摩肩。擂鼓喧天,不分昼夜。
庙东北角有一道院,供道士静养,院内原有小殿数间,后改为沂春澡堂。道院门口有株古槐,十分粗大,夏来绿阴如盖,秋至满树荚角,颇有携子抱孙、圣寿万年之势。相传为唐代所植,已有千年树龄,堪称本县万木之祖,本县人皆敬其如神,均以“老槐爷”来称呼它。平常,进庙上香许愿、求神消灾去病、抽签问卜之人不断,初一、十五则更多。
看到现在城隍庙的落败,再联想起它往日的种种,真的是有很多的惆怅。它为什么会成现在这样?原因很多。或许真的是失去了才是知道它的珍贵。不过,它会一直存在于我们杞县人民的记忆里,永远。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