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县志 旧志序 凡例选

家乡区县: 安徽省萧县

1.清康熙《萧县志·序》
邑之有志,所以别疆域、昭法制,旌淑德、纪盛美也。故在国曰史,在家曰乘,与纪年、纪事、纪人者等,惟取其信而有征,斯足重焉!萧在春秋时为子国,后属楚,历传至今,隶江南。其地形之盘郁,人物之魁奇,前代所纪,彰彰可考。自明末,寇蹂之余,一时忠、孝、节、义,奋出其间,迄今凛凛有生气。凭吊往事,未尝不令人敛容而起敬也。
旧志为万历中康公所辑,上、下二卷,简要明备,惜其版已不复存。兴朝定鼎后,三韩祖公来莅兹邑,因进耆老先生与邑之秀士,相与搜集旧闻,缀叙新制,志始犁然大备。陈公、乔公,重为编纂,续成十二卷,则今志是矣。但制度有因革,人物有盛衰,若因循掌故,而不踵事增华,则何以昭一邑之胜,而成一代之书?是亦长吏之责也。今皇上削平僭乱,海内又安,命在庭诸臣,纂修大一统志。所在郡县,皆得献其所辑之志,以备搜讨。此诚亿万世不拔之基,而车书一统之盛事也,可不谓隆欤?余不敏,承乏兹邑,因与邑之贤豪、长者计、所以集遗补阙,务成全书,进之大庭,以表一隅之胜概。诸同志欣然许可,相与穷搜博采,较古证今,甫阅月而书就。
呜呼!难言之矣。盖见闻不博,不可以言志,惧其隘也;性情不公,不可以言志,惧其褊也,文辞不洽,不可以言志,惧其陋也。今诸君子既博雅会通;而余亦执事惟谨,集思惟广,不敢惰偷胶固,以紊典则。庶几获通舆人之公论,以定不刊之盛典,与国史,家乘偕垂不朽。后之览者,识其风俗,考其规制、政治之要,约略具存,不复有矜智作聪,烦法而驭民者,将于是乎取则焉,是亦大有裨于兹邑者己。
时康熙二十二年,岁次癸亥,七月上浣之吉。
知萧县事昌黎阎允吉撰。
2.清嘉庆《萧县志·凡例》
《大清一统志》,纵览九野,横溯八埏,壮皇舆于章亥,列地理之稗瀛,体裁惟谨,详简得宜,允是志家之要领;其次《江南通志》,折衷有法,考核称详,亦为尽善。然一邑之书,较是二者大小悬绝,胶柱而鼓,其响难宜,因少加损益,期于不悖大旨而已。
旧志间有引录,均不注明出处,易涉混淆。兹凡有采辑、必注原书,或在每条之首,或在每条之末,或在标题之下,各视其所宜。其得之现今采访者,以新增二字别之。至所采原文,容以篇幅太冗,或节去数句,若数字则有之,如妄加添改,则吾岂敢。
旧志略于考订,如以汴渠混荥阳之水,以红亭乃鲁搜之文,以宗襄为内族襄之名,以唐扶阳为汉扶阳之地,至《萧世家》一篇尤为支离穿凿,兹各加较正,庶有裨于一二欤!
旧县地滨黄河,古多水患,前明潘尚书,国朝靳文襄,施力河渠,恒惓惓于斯土,详采其说,俾览者知所择取焉,附以现在事宜,不敢专泥古意云尔。

朱孟梦(2015-05-0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