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城画派”——形成于清代中期,发展壮大于清末民初。《清书画家名录》记载:晚清时袁塘的蝴蝶、宝池和尚的牡丹、孙云江的黄牛、王为翰的墨竹、路荫南、侯子安的山水等等都在画坛上享有一定的盛名。他们不仅在艺术上竞相创新,而且立坛传艺,举办书画讲习所,建立书画研究会,广为传授技艺,为群众性的书画活动奠定了基础。
本县书画艺术之所以能够走出去,其创始者、奠基者应首推当代画坛高手王子云。王子云早年入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学习,民国6年(1917)即在本县高等小学教授美术,在“五四”新美术运动启发下,先后到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地从事美术活动和任教,后自费去法国留学6年,走中西结合的道路。在他教育、影响和推荐下,萧县一批有才华的学生始得以进高校深造。仅二、三十年进入北京、上海、杭州以及苏州、徐州等美术专科学校学习的就有27人,其中女生3人。这批进入艺专学习的学生,以传统的国画为基础,进而吸收西洋的技法,走出了各具特色的艺术道路,在诸多画种中自成一家。从而走出萧县,成为当今画坛风云人物。如雕塑大师刘开渠、水彩画大家王肇民,巴黎先锋派主将朱德群,而美学界的前辈王子云,则以美术史理论家、雕塑史理论家称著于世。长期在家乡从事教育工作的百岁老人萧龙士、书画兼擅的欧阳南荪、刘惠民等则对“龙城画派”的继承和发展承先启后。当代艺术大师刘海粟著文论及萧龙士丹青生涯时曾说:“自同治末至民国肇造,龙城画派,名震徐淮”。“龙士故里萧县,为该派中心腹地”。
解放后,在前辈艺术家的熏陶下,一批中青年画家迅速成长起来。,他们从老一辈手中接过传统的画笔,而又是各展所长,以独特的风格活跃于画坛,诸如天津画院的吴燃、北京艺苑的卓然、安徽画院的郭公达、葛庆友、安徽艺术学校的张翰、萧县画院的欧阳龙、薛志耘、郑正、寿县画院的朱宝善、徐州画院的宋德安、朱沛然,他们之中有家传、有自学、有毕业于高等艺术专科学校,入门的道路不同,但都在继承“龙城画派”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和突破,或山水,或花鸟,或人物,都有一定的造诣,有的已名噪当今。
随着书画的普及,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开始改变,从工厂到种田的农民,从机关干部到学校的教师, 泗县老泗州新闻网
以及商店的营业员,理发店的理发师等等,爱画者日盛,学画者日众,他们种棉花的画棉花,种葡萄的画葡萄,种蔬菜的画蔬菜,养家禽的画鸡鸭,建筑工人画楼房等等,风格朴实无华,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的真实感,他们的作品已当之无愧地登上各级展览的大雅之堂。上海书画评论家茅子良誉赞:“萧县无处无书画,书画代代开新花”。
“龙城画派”历经二百年的发展史,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人品与画品混为一体,为其特征一。萧县与齐鲁同俗,性格“敦朴而纯茂,质直而好义”,所作书画亦质朴无华,坚劲、秀雅而率直,豪爽、洒脱而诚恳。 深厚的文化素养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交融,是其特征之二。“龙城画派”的代表人物多为书香门第,书画兼擅,诗文亦见长,在他们的笔下物与我、景与情、诗与画、意与法得以融会与统一,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经他们的艺术加工和提炼无不栩栩如生,绘声绘色,赋予无限的生命力和神奇的魅力,令人玩味无穷。师古而不泥古,既重传统的章法布局,又在运笔构图上多有创新,为其特征之三。当今,蜚声海内外的老一辈,都是以传统的泼墨画为基础,汲收他国、他地之长,另立门户,独树一帜。而刚刚崛起的新秀,既博采众长,又刻意创新,自成一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