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灯戏

家乡区县: 重庆市梁平县

梁山灯戏是因梁平县史称梁山县而得名的汉族戏剧剧种,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梁山灯戏,起源于梁平民间灯班的"玩灯"和"秧歌戏",综合了"玩灯"的舞蹈动作与"秧歌戏"的说唱表演形式,外地人称"梁山调",本地人叫"端公调"、"包头戏"(解放前,女角由男性扮演,俗称"包头")。它来源于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吸取了梁平汉族曲艺文艺的精华。

梁山锣鼓是梁平民间的打击乐,它节奏明快,声韵变换奇特,颇有现代摇滚的气势。在旧时梁山,每年都要举行民间锣鼓大赛,而老百姓的红白喜事,更要借喧阗的锣鼓张扬。梁山锣鼓最终演变成了梁山灯戏的闹台锣鼓。

梁山灯戏将本地汉族民间文学、民间歌舞、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杂耍的精华溶为一体,形成了神奇的特色。它同时具备了梁山农民口头文学的风采,民歌、薅秧歌的音律,花灯、车车灯的舞姿,年画、兰花印布的美术效果,以及民间杂耍的技巧。而梁平产水稻,建国初期尚流行"艺术薅秧",薅秧季节,薅秧锣鼓伴着薅秧歌,表演民间喜剧、人物、故事,自娱自乐。据专家考证,梁山灯戏胖筒筒腔之灯弦腔的原胚,是秧歌戏的骨干腔调。

梁山灯戏,在声腔、乐器、表演形式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表演特点为"嬉笑闹"与"扭拽跳";唱腔由"胖筒筒.灯弦腔"、"神歌.高腔"、"小调.时曲"三类组成,灯弦腔比较独特,系梁平特产;乐器主要为二胡、笛子、唢呐、锣鼓等民间乐器。它具有农民口头文学的风采,民歌、薅秧歌的音律,花灯、车车灯的舞姿和民间杂耍的技巧,是表现巴渝民间风情的综合艺术。其剧目相当丰富,总数在两百种以上,所以演员们表演起来往往动作夸张,带有舞蹈的特性,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节庆盛会或者红白喜事,老百姓们总离不开灯戏。

梁山灯戏多于春节、灯节、社火、庆坛等汉族民俗活动期间在民众聚居区上演,特点是小、喜、闹,场面不大、情节简单、人物很少。

2001年12月中旬,全国第十一届"群星奖"决赛在广州举行。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解放军、武警部队、全国总工会、新疆建设兵团的35支代表队展开角逐。整个赛事,244个剧目,经过10天的紧张演出、评比,结果,梁平灯戏剧团的梁山灯戏《招女婿》、《卖驴》夺得决赛金奖和银奖。

Lily1225(2015-05-0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