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卫生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与支持下,坚持以农村为重点和“预防为主”工作方针,坚持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宗旨,以建设高素质医药卫生队伍为目标,广泛开展“服务人民群众健康,创建诚信和谐卫生系统”主题活动,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着力夯实公共卫生基础,落实重大疾病预防控制措施,狠抓行业管理,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卫生综合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医疗保障水平和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为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到2011年,全市共有县办县管的医疗卫生机构 46个,其中,市直医疗卫生单位 10个,乡镇卫生院 28个,基层血防组8个,村卫生室388个,其中示范村卫生室有 165个。现有在编人员3905人,到2010年底,全市医疗卫生单位在职人员3174人(不包括村卫生室人员83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553人,其中执业医师777人,执业助理医师206人,注册护士818人。 近几年来,汉川通过积极争取国家项目和多渠道自筹资金,开工建设公卫医疗等项目101个,总共投入资金38394万元,新建面积13.1万㎡,改扩建面积1.2万㎡。投入5900万元,购置了500多台大型仪器设备,全市医疗机构的布局日臻合理、环境面貌得到改善。
一、2011年主要工作成效
(一)加大投入力度,强化体系建设。
1、重点工程项目进展顺利。一是市人民医院迁建工程已完成投资14958余万元,现已进入整体装修冲刺阶段,今冬明春将实施整体搬迁。二是新建投资规模达3500万元的市第三人民医院主体建筑工程基本完工,职工宿舍楼、后勤服务中心工程现已进入精装阶段,预计年底可全面竣工投入使用。
2、积极开展省级示范医疗机构创建活动。继2010年脉旺镇卫生院、城隍镇卫生院和14个村卫生室成功创建成“省级示范卫生机构”后。今年我市加大创建工作力度,自我加压,多方筹措资金1200余万元,对刘隔、分水、南河、二河等4个乡镇卫生院进行高标准的建设改造,截止目前,我市共建成符合省级示范标准的村卫生室151个,达到省级示范标准的村卫生室超过全市村卫生室总数的40%。
3、农村居民健康工程先进县(市)创建活动顺利推进。 2011年,汉川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创建省农村居民健康先进县市的决定。市卫生局及时组建创建工作专班,印发了《汉川市卫生局创建湖北省农村居民健康工程先进县活动实施方案》,对相关责任目标进行了分解。创建工作专班和专业督导团队定期对各地各单位的创建工作进行分类指导,检查督办。截至目前,创建工作11个方面资料收集整理已经进入煞尾阶段,电视专题片已经拍摄完毕,11月下旬将迎接省级部门的验收。
(二)规范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切实降低群众药品费用。
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2010年1月31日起全部配备、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2011年,根据《湖北省村卫生室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意见》(鄂卫发[2011]46号)的要求,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初步制定出全市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工作方案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10月31日在杨水湖防治院先行试点,第二步是12月31日在市全面推开。10月31日,杨水湖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工作已全面启动。
(三)创新机制,稳步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
2010年,我们按照要求,完成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核编定岗工作,按照1‰的比例来设置岗位,共设置岗位1120个,预留编制用于今后招聘高学历及特殊专业人才。2011年,我们又积极组织实施综合配套改革。 组织人事、卫生、监察等部门组成卫生系统专业技术人才招聘工作专班,在预留编制范围内,分两批招聘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共招聘专科以上学历专业人员148名,并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原有临时人员中招聘204人,全部予以配编,有效充实了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人才队伍。我们对30个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实行竞争上岗,通过个人申报、群众推荐、组织考察、公开竞聘等程序,促进了基层单位优秀管理人才脱颖而出,30名院长全部由市卫生局颁发聘书,并签订任期目标管理责任书。全员聘用工作随之展开,1226名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工作人员按照各单位岗位设置,自主申报岗位,集中开展竞聘上岗,并签订了由人社部门统一印制的聘用合同,按岗聘用、合同管理,新的用人机制初步建立。 3、实施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市卫生局、市财政局联合制定了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方案。市卫生局制定了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岗位绩效考核指导意见,各基层单位根据市卫生局指导意见,结合各自实际制定了各岗位工作人员绩效考核细则报市卫生局审批后实施。目前全市30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按照审批后的绩效考核方案严格兑现各岗位工作人员绩效工资。 4、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2011年8月份起,在全市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了一般诊疗费的收费制度改革。各项补偿机制的建立,有力地保证了基本药物制度的顺利实施,促进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发展。
(四)突出重点,积极探索公立医院改革新模式
2011年我市积极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进行多次沟通,在医院性质及功能不变、医院资产权属(含债权债务)不变、政府对医院的政策不变、职工的身份不变“四不变”的前提下,将我市人民医院委托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管理。2011年6月25日,市卫生局与省人民医院正式签订托管协议。我市的作法得到省医改办的充分肯定,被省卫生厅确定为大型公立医院成功托管县级医院的“汉川模式”,并在全省进行推广。 (五)推行公共卫生服务,提高居民健康素质
2010年,全市各医疗机构成立了公共卫生科,通过组织机构网格化管理,把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目标、内容层层落实,细化分解到具体责任人,并与绩效考核相挂钩,使乡镇卫生院由以医疗服务为重点的工作模式转向为基本医疗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并进的模式,保证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顺利实施。公共卫生项目实施通过一年多来,孕产妇死亡率为0,新生儿死亡率降至0.7‰。2010年,汉川被省卫生厅授予“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强基工程先进县(市)”。2011年 8月13日,卫生部疾控局于竞进局长一行来我市调研基层疾控与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后,对这一工作模式给予肯定。
(六)预防重大传染性疾病,保障群众生命安全。
我市始终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作为卫生工作的第一要务,扎实做好重大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艾滋病防控工作有力推进,血吸虫病防治成果不断扩大。近三年来,全市共建三格式无害化卫生厕所33000户,建沼气池12937口,让567338名疫区群众饮用上了清洁安全的自来水;淘汰耕牛5205头,以机代牛1673台套,在全市共建成了5个无牛镇和139个无牛村,取得了连续六年无血吸虫急感病例的巨大成绩,全市人、畜血吸虫感染率降到3%以下,为2013年达到血防传播控制标准奠定了坚实基础。
(七)完善农合制度,提升保障水平。
到2011年,全市参合人数达到802614人,参合率达到99.06%。 按照省政府1 8城市圈的总体要求,率先在孝感市建成覆盖市、乡、村三级定点医疗机构的新农合信息系统,2010年9月1日按时开通“一卡通”报销,参合群众在定点医疗机构持卡就医,可以及时获得补偿。
(八)强化医院管理,提高服务能力。
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医疗质量荆楚行”、“三好一满意”、“优质护理示范工程”创建活动和“医院管理评审”活动,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机构内涵建设和内部管理水平,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着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2009年,汉川市率先在全省建立以司法调解为主题的县级医疗纠纷调解中心。调处中心成立2年多来,已成功调解处理医疗纠纷74起。孝感市维稳工作医疗纠纷调解现场会在汉川召开,省维稳办、省司法厅领导多次到中心调研,今年10月26日,卫生部司法部医疗纠纷人民调解专项督查工作小组来我市调研,并对汉川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九)积极推行财务会计集中核算管理,提高医改资金使用效率。
市卫生局财务管理中心于2010年11月正式开始试运行。通过一年多的运行,取得了明显成效。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