沔阳花鼓戏的前世今生

家乡区县: 湖北省仙桃市

      沔阳花鼓戏由闹年的“地花鼓”逐渐走向半职业和职业的舞台、平台演出,昔称“花鼓子”,或称“骷髅花鼓”。自形成剧种后,便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流行于沔阳(今仙桃,含洪湖)、天门、潜江、监利、汉川、京山等县,并逐渐推进临近的钟祥、荆门、江陵、应城、云梦、汉阳及湖南的岳阳、华容、南县、澧县、常德和鄂东南的崇阳、通城、蒲圻等县市。沔阳花鼓戏经历了尚未成“戏”的“田园时期”,有情节故事且行当分明的“萌芽时期”,“一唱众和,锣鼓伴奏”的“草台时期”,引入弦乐整合声腔的“弦乐时期”,文革十年的“消退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的“鼎盛时期”和进入21世纪面临的兴衰起伏的“濒危期”。

      沔阳花鼓戏的唱腔音乐分主腔与小调两类,主腔有高腔、圻水腔、四平腔、打锣腔等,习称四大主腔,此外还有专用于表现悲痛情绪的反调唱腔,如悲腔、圻水败韵、还魂腔等。小调有“单篇牌子、专用小调、插曲等不同类别的曲调近百支。传统演唱形式为锣鼓伴奏、人声帮腔。
作为沔阳花鼓戏“大本营”的仙桃市沔阳花鼓剧团成立于1956年,2012年转体改制,由原来的事业单位转变为国有企业。现拥有固定资产近千万,其中演出专用客车、流动舞台车、150㎡的桁架舞台(该舞台可根据演出需要自行调节大小)、雪机、雾机、电脑转换灯、LED舞台演出显示屏等高科技舞台演出设备一应俱全。全团现有演职员工110名,其中二级演员16名,二级作曲2名,二级导演1名,二级编剧1名,二级舞美1名、二级演奏6名。2010年剧团被国务院授予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沔阳花鼓戏)传承保护单位。

沔阳花鼓戏代表剧目

1、主要传统剧目:最具代表性的是师承相传一百多年的《站花墙》、《斩经堂》;草台时期的“单篇戏”、“对子戏”,如《思凡》、《卖棉纱》、《贾氏上坟》、《活思夫》、《死思夫》、《十枝梅·思儿》、《打莲湘》、《绣荷包》、《三娘教子》、《安安送米》、《讨学钱》等170多个。

2、主要现代创作剧目:《老红旗》,《春姑拾斧》,《红炉》,《好亲家》,《小坚决》,《向老三招婿》等,以及新编历史大戏《十三款》。

沔阳花鼓戏荣誉

1960年,现代小戏《老红旗》参加湖北省第四届戏曲汇演,艺人程兰亭作为湖北省文艺界代表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

1964年,创作的《春姑拾斧》在武昌洪山礼堂为朱德等国家领导人作专场演出。

1979年,《十三款》参加荆州地区庆祝建国三十周年调演,获创作、演出一等奖和优秀导演、音乐、主角、配角奖,剧团获优胜集体奖。

1979年现代小戏《小坚决》参加湖北省现代戏创作评奖获创作一等奖,1980年由湖北电视台录制成电视片。同期录制的现代小戏《好亲家》电视片先后在湖北和中央电视台播放。

1981年现代小戏《买摇窝》,参加湖北省戏曲剧团青年演员比赛,龙同发、潘艾芳分别获二、三等奖。

1982年大型现代戏《向老三招婿》参加湖北省创作获奖剧目评奖汇演,获创作二等奖、演出一等奖。并于1988年9月进京演出,于中南海演出。

1990年,现代戏《泥塑》和新编古装戏《白狐传奇》,参加湖北省首届荆州花鼓戏艺术节,获创作、演出、导演、音乐设计和表演等多项奖。

2006年,创作演出的大型现代戏《桃花》在省第八届楚天文华奖评选中分别获编剧、导演、音乐创作三等奖,主演二等奖。

2008年,移植改编大戏《贬官记》参加省首届地方戏曲艺术节获优秀移植剧目奖、表演、作曲一等奖;小戏《老邻居》、《陈琳考寇》均获优秀导演奖、表演三等奖、作曲三等奖;

2010年,创作演出大型现代戏《古柳坡》在第九届楚天文华奖评选中获优秀演出奖。

王庆文(2015-05-0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