蕲春荆王府

家乡区县: 湖北省蕲春县

蕲春荆王府本来建府于江西建昌(今瑞昌),后来怎么搬到蕲州来了呢?说起来还有个缘故。
荆王本也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后、仁宗皇帝的第六子,只因不是长子而不能继承皇位。可荆王不甘心这种屈居人下的日子,总想着要当人主。他找卜卦的卜了一卦,卜卦的说建昌这个地方风水不好,成不了真龙天子。


蕲春荆王府

哪里的风水好呢?荆王费尽了心思,请来了许多风水先生为他选地。选来选去,都说蕲州是个好去处。这儿“龙凤呈祥”(龙峰山、凤凰山)、“麒麟献宝”(麒麟山),还有一个好“王”字地脉:从院子坡到马井是“王”字的第一横,从玄妙观到太清夜月池是“王”字的中间一横,兔子地一带是“王”字的最后一横,瓦硝坝是“王”字的一竖。如果在这里建王府,定必能成就帝王事业。风水先生的话把荆王的心里说得痒痒的,巴不得一夜就把荆王府搬到蕲州来。
可是,要搬迁一个王府又谈何容易!不说别的,在当朝皇帝那里总要子丑寅卯地摆出几条理由吧,那想当皇帝的想法又不能说,怎么办呢?
不久,建昌全城都晓得荆王府出怪事了:府殿的大梁上常常出现比碗口还粗的大蟒蛇,这蟒蛇的尾巴缠在梁上,蛇头在空中摆动,火红的蛇信摇摇晃晃,谁见了都害怕。没过多长时间,连皇帝也听说了这件事儿。从皇帝到荆王,无一不说这是坏兆头。而荆王呢,也就趁机提出搬迁王府的要求,皇上当然也就批准了。其实,只有荆王心里明白:那闹蛇是假的,无非是把话传出去闹个满城风雨,也好找个搬迁王府的由头。
可又为什么要搬到蕲州呢?荆王只敢说蕲州有山有水,风景优雅。在那里游猎垂钓,是神仙也想不到的日子。皇帝一听,以为荆王只是为了图享受,图清闲,胸无大志,并不想夺他皇帝的宝座,当然满答满应。
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荆王府由建昌(今江西南城县)迁来蕲州。为建荆王府,拆掉大量民房,搬迁地方官署,在麒麟山西麓(即现在的李时珍中学、化肥厂、瓷厂、粮食储备库等多家单位及大片民房地)建起了豪华气派的宫殿:
王府的平面布局坐北朝南,略呈长方形,东至今化肥厂饭堂,西至江边今钉丝厂,南到文明门即现在的南门高塆,北抵今蕲州财政分局。所用材料一律用特制的“王砖”砌筑,王城通高近二丈。王府门前辟有官道,现今的“官井街”亦为当时进出西门的官道之一。此条街道现今还留有“官井、官塘、鼓楼、魁星楼”遗迹。王府西南入口处,原有六柱五间和四柱三间汉白玉牌坊3座,呈品字型排列,该组牌坊结构奇特,设计建造伟岸俊秀,堪称“蕲州九十九座牌坊”之首。牌坊主柱上祥云盘龙,浮雕工艺精湛。坊上横额原有“荆藩帝室”四个大字,随着岁月的流逝,风雨的侵蚀,四个大字在垮塌之前已模糊不清。
在六柱牌坊的前面,一块高近2米、宽0.8米的“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的巨碑耸立,只可惜,此巨碑也和牌坊一样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推倒,用作了房基的材料,现在,六柱牌坊的坊基仍清晰可见。
进入六柱牌坊的北面是人工挖掘的一口大塘,即现在的“墩子塘”。池塘上架有三座石拱桥,通道南低北高,进荆王府似有步步登高之意。在进府第前,还要过一巨大的门槛,此门槛南北两头用汉白玉雕刻龙首形,中间用石灰、糯米、桐油将一铜制门槛进行浇筑固定,金光灿灿,故此人们习惯将此门槛称为“金门槛”。此门槛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还横亘于荆王府大门前,每逢大年初一,老人们还经常带着孩子要跨“金门槛”,祈愿一年富贵吉祥。
经过牌坊、拱桥,跨过“金门槛”,才进入王府。王府内原有前、中、后三座大殿,三大殿的后面,是荆王府花园,分东花厅、西花厅。两侧则有儒学、文庙、武庙、守备署、州衙、进膳厅以及三宫、沐浴、更衣、良医所等场所。荆王府内,处处红墙碧瓦,画栋雕梁。王府人数达到千人,蕲州(含黄梅、广济等县)的课税收入60%都归入荆王府的囊中。
当王位传到第10代荆王朱慈烟手中时,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正月二十六日夜,张献忠率轻骑二百人,自广济冒雪奔袭蕲州,因荆王府将校暗通张献忠,使张献忠部很快缘梯上城,冲进王宫州衙,督将士捕获和杀戮官绅及荆王宫眷,杀人无数,仅典籍中有名姓可查者达196人(不含死于战难者),其中李时珍家后人自李树初(李时珍孙)以下死9人。张献忠还将30多所王府和州衙等60多处古建筑物全部焚烧。张献忠之乱,结束了荆王在蕲州198年的历史。
荆王府遗址方圆近千亩,清代尚存留有殿堂、牌坊多处;相传荆王府内“官井九十九口”,至今仍有多处官井尚存。散落在荆王府地段的石础,随处可见,最大的几块柱础直径均超过1米,朝阶中央雕刻有龙形图案的大石块残件仍散落在路旁。还有那随处可见的破砖碎瓦和残碑断碣,让人们猜想到荆王府昔日的辉煌。

蔡晓峰(2015-05-0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