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人的不平凡
从普通农民工到全国劳模,贵州煜峰投资有限公司装饰工程部技术员周家德依靠的是助人为乐、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他的了不起在于,他在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创造出不平凡的奇迹。
周家德出生在大方县兴隆苗族乡一个边远贫困的山村。家境贫寒、母亲早逝的境况并未消磨他对未来的希望。
1987年高考,周家德以2分之差落选,他决定打工赚钱改变命运,便徒步9个多小时来到县城,找到了一份在流水线生产的工作。流水线生产车间的工作尽管很苦很累,但他十分珍惜,认认真真做好每件事。因表现突出,一年不到他就从临时工转为合同工,同时被评为初级农民技师。
然而,周家德并不满足于这些,永不服输的他辞掉工作,踏上了开往六盘水的班车。刚到六盘水时,他身上只有1元零5分钱,买了几个包子后便身无分文。那晚,他只有露宿街头……
来到六盘水,周家德在建筑工地找到了第一份活,背水泥、拌砂浆。他因身体瘦小,每天要干12小时以上的活,几次因为劳累昏倒在工地上。有一次深夜卸货时,累得昏倒在碎玻璃上,双手被划破,鲜血直流,他用破布把手一缠,又继续干。挑灰浆、修扣件、推手推车、打杂活,他在建筑工地一干将近两年。
工作之余,他又到一家装潢部当学徒,学电工和焊工,靠着一股钻劲和苦劲,很快学会了电工、焊工、木工、金属门窗制作安装等装修的基本技术,后来成了这家装潢部的技术能手。1990年,他把节省下来的1000多元钱作为启动资金,开了一个金属结构加工维修部。然而,不到半年因缺乏资金和管理经验,维修部就关门了。他来到一家装潢部继续打工,坚强的他,热衷于每份工作,珍惜着时间的分分秒秒。
一次,公司接到一个比较急的装修工程,作为工班长的周家德承担着工程施工重任,因工期紧,昼夜加班难以回家。一天,不足4个月的孩子感冒发烧,妻子背着孩子找到周家德时,已是次日凌晨2点,那一刻,忘我工作的周家德还在工地细心粘贴着墙布。赶到医院,因延误治疗,两天后,孩子病重经抢救无效夭折了。擦干眼泪,马上回到工地的他,由于身心疲惫,不慎被玻璃划破嘴唇,他扯张报纸蒙上,去医院缝了8针后,又回到了工地。
就是凭着这种坚韧不拔的敬业奉献精神,他没有叫一声苦和累,最终圆满地完成了施工任务,使工程按期交付验收使用,为公司赢得了10万元的奖励及众多客户信赖。
1992年,周家德组织创办了装饰公司,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因价廉物美、诚信经营,公司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引领六盘水非公经济发展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1996年,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为发展非公经济作出重要贡献”企业。
在此期间,周家德感到专业知识的不足,工作之余,他买来大量装修技术和企业管理方面的书籍,给自己“充电”,下班后别人打牌、逛街,他就到书店看书,买来高考复习资料。就是这种执着顽强的拼搏精神,周家德1996年考入中南林学院室内设计专业,圆了自己久违的大学梦。
大学毕业后回到公司的周家德,为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做为一名普通员工,仍回到自己喜欢的一线工作岗位。敬业爱岗、大胆探索、勤于思考,对企业的健康发展,他提出了许多可行性的发展建议和意见;在工地,他认真仔细,严把质量关。在一次房屋基础建设中,他发现工程项目的基础施工与地质报告严重不符,经查验属地质勘察不实,造成了一半桩基不合格,经重新补堪加固处理,为企业挽回了经济损失2000多万元。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
多年来,周家德始终坚持在生产第一线,平均每天工作近12小时,负责完成的工程项目达200多个,实现利润5000多万元。
为探索促进楼宇经济的创新发展模式,周家德建议筹建的公司楼宇于2005年建成。引进了西餐、摄影、服装等二十多种品牌经营,增加了160多人就业,为公司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解决就业人次达1000多人,也为地方税源增加作出了一定贡献。
为构建楼宇企业与职工和谐发展,2008年6月,他为公司筹建了贵州第一家楼宇工会,同时建立了职工书屋、娱乐室等,丰富了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由于楼宇工会工作不断创新和规范完善。多次得到了省、市总工会和地方党政领导的充分肯定并作为向全省推广学习的示范。
2014年,因受到网购等市场因素的影响,公司楼宇大部分店面无法维持继续经营,很多撤出造成闲置,部分员工失业。周家德立即提出对经营模式和结构作了适应市场的调整,动员公司党员职工,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带头作用,积极配合,共渡难关,很快为公司挽回经济损失近500万元,同时解决了100多人的再就业。
父母没有给周家德提供物质财富,却以乐善好施的美德为他的人格品质埋下了善良的种子,最终成为他人生道路上最为珍贵的精神财富。
打工外出期间,周家德多次回到家乡把120多个乡亲带到城里打工,并出资帮助他们参加培训班。现在,周家德帮助过的乡亲,有的在沿海及周边城市打工、创业,有的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并已有一定的实力,有的回到家乡办起了砂石厂、砖厂、种植养殖场、新农村建设施工队等,分别在各自岗位上为城市和农村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2001年,周家德把积攒下来的钱,资助给家乡修建通村公路购买炸药等物资,帮助乡亲们告别人背马驮的历史。直到2014年,先后为家乡通村、通组公路捐助近20万元。
从1996年捐资在纸厂乡小学创办“家德希望班”到筹借21万元捐助贫困学生成功完成肾移植。20多年来,有1000多名农村贫困孩子得到过周家德的资助,各项公益事业捐助已超百万元。
2011年春节,周家德被首届“农民工春晚”誉为《时代英雄》。
从打工者到创业者,再到一名普通员工。周家德说:“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至今户口也还在农村,我永远是一名农民工。”
从“市十杰青年”到“全国优秀进城务工青年”,从“省劳模”到“全国劳模”。周家德说:“那是组织的褒奖,我没做些什么,只是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