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庆敖溪沿革大事记(唐——清)

家乡区县: 贵州省余庆县


begin-->唐

乾符三年(公元876年)

  山东毛氏,被分封为余庆校尉,世袭余庆土知州。毛巴,字仲庚,其先本姬姓,周文王第十七子,封于毛,遂以为姓。隶籍山东,宦游江南,遂家凤翔。唐僖宗乾符三年,以平蛮功封经略将军,世袭余庆州,忠翊校尉。

至元元年(1264年)

  毛永杰,袭余庆军民长官司,受封封经略将军,死后葬于今大乌江镇远光村王家沟。《元史·世祖本纪》载: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廷下令:“能率所部归附者,官不失职,民不失业。”元朝在贵州境内设立乌撒乌蒙宣慰司、八番顺元宣慰司,都匀安抚司、顺元路军民安抚司、播州军民安抚司、思州军民安抚司、新添葛曼安抚司,余庆军民长官司是当时60余处军民长官司之一。

  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

  余庆军民长官司辖地,由于山西、江西、湖南、四川等地汉族劳动人民的不断移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劳动生产工具出现了犁耙、水车等。

大德年间(公元1297——1307年间)

  毛应麟,袭余庆军民长官司,受封封武略将军。

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

  余庆长官司改余庆州,毛文质袭任余庆土知州官。

洪武二年(1369年)

  余庆土知州改余庆长官司,毛如麟袭余庆长官司长官,钦赐锜里马,敕授忠诩校尉,颁降银符铜印。洪武十年四月(公元1377年4月)病故,葬于今务川县岩头河。

  洪武初年

  余庆长官司公署,土司长官毛如麟建。(正德《四川志》、嘉靖、万历《四川总志》播州宣慰使司公署载。)

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

  毛德源,封镇南将军,袭任余庆长官司正长官,系播州宣慰使司杨氏第二十一世杨铿之爱婿。

  洪武三十三年

  立余庆哨堡于走马坪(今大乌江镇)。民国《余庆县志》载。

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

  八月,余庆长官司长官毛德源,在黄平平苗战役中阵亡,死后埋葬于今余庆县关兴镇高炉村。

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

  毛德源阵亡后,毛崇源摄职平乱,封镇北将军,袭余庆正长官司,恩赐铁卷铜章。葬于今大乌江镇远光村王家沟真武山。

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

  毛暹系毛德源孤子,由毛崇源抚养长大后袭任余庆正长官司。

宣德年间

  毛显政袭任余庆正长官司。

景泰年间

  毛顼袭任余庆正长官司。

天顺年间(公元1457——1464年间)

  毛钊袭任余庆正长官司。

  播州土司杨辉,派遣与自己有姻亲关系的余庆毛氏土司长官毛钊进京朝贡,毛钊委派衙门头目刘宽,带着当地生产的优质稻米及土特产随杨辉进京。因路途遥远加之雨季,致使朝贡延迟。礼部奏:“失期,当论罪。”在京驿的刘宽,由于善言辞,他以余庆司盛产优质米为由,以物作礼托收贡官吏上朝美言。收贡官吏在刘宽的游说下,上谏“帝以道远,勿夺其赐。”最后,朝廷以“上以夷人,置不问”而得到宽容。刘宽回到余庆司后,将此事告知长官毛钊。为感恩上讨朝廷,毛钊每遇朝贡特意增加贡米数量,并把当地盛产优质米之地命名为“官仓”,意为官家的粮仓。

成化十二年(1476年)

  九月二十日,四川右副都御史巡抚张瓚受朝廷派遣从四川成都出发,领兵前往播州黄平平苗乱。十一月十一曰,带兵至鳌溪驿,宿余庆长官司。其曰过土门岭与野猪山,皆崇山广箐,逾此虽高低曲折亦可容车。自湄潭东行四十里,皆湖广偏桥卫屯田与播民相参住。渐东行廿余里,率荒野无人居,惟长莽怪石相为高下。然地多蕨蕻,一望如黄云,土人藉之充饥。民不满二里,流亡相半,而全设正副长官,轻肥自若,岂抚绥之失道欤?事难惩究。诗以纪之:“征旆行行曰欲西,黄茅深处是鳌溪。民惟十室官全设,谁把流亡户口稽?”

  十二月三十曰,由黄平平苗返回余庆长官司度岁,公寓岑寂,百感萦怀,怅然有作:“暂憩征骖度岁除,感时闵己谩踌躇。过来岁月应难复,老至聪明渐不如。浮世几何常作客,遐荒万里独驰车。遥知故国高堂上,白发慈亲正倚闾。”

成化十三年正月初一,伛指犬马之年为五旬,检点平生,多为谬妄,望道茫茫,孔子所谓五十无闻,韩子所谓聪明不及于前时,道德曰负于初心者,予皆备之矣。拜天舞蹈之余,辄有口占自讼:“万方民物共欣欣,又见春光满紫宸。回首五旬成漫浪,浮生百岁喜平分。光阴荏苒年华改,道德蹉跎鬓雪纷。遥想故山风致好,几时容我息劳筋。”

弘治三年(1490年)

  毛佑袭任余庆正长官司。

正德年间

  毛祖袭任余庆正长官司。

嘉靖五年(1526年)

  毛勋袭任余庆正长官司。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

  毛宗宪袭任余庆正长官司。毛宗宪系毛勋之弟毛恁之子,因毛勋乏嗣,过继宗宪,后袭任长官司职,在任十年,死后葬于今大乌江镇银坝村周家坝。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

  毛乘云袭任余庆正长官司。

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

  播州属五司七姓,不堪其虐,走贵州上变,余庆、草塘等司,田、张、袁、卢、谭、罗、吴七姓告杨应龙谋反。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

  毛守爵袭任余庆正长官司。适逢播州杨应龙之乱,由此影响了毛氏在余庆司700多年的统治。

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

  播州宣慰使杨应龙因肆意侵占其辖地五司好田,大建庄园引发五司不满,杨应龙便带兵加以镇压,《遵义府志》中记载其“残余庆,掠大阡、都坝,焚劫草塘、余庆二司及兴隆、都匀各卫”。

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

  五月,杨应龙起兵反明,强令余庆庶民抢修军道。

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

  毛氏躲避杨应龙之乱,逃出分封地。

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

  毛守爵蒙恩敕由余庆正长官司改任余庆县土县丞。

  四月二十九日,杨应龙败亡后,朝廷实施“改土归流”,撤余庆、白泥二土司,建置余庆县,属平越府,隶属贵州。毛氏改任余庆土县丞,仍可世袭,县丞公署设在原余庆长官司衙署,原余庆长官司地设余庆里。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

  毛守爵在关兴建镇南将军庙,铸造铜铁二钟,铁钟收藏于县文化馆。

崇祯二年(1629年)

  毛凤彩袭任余庆土县丞。毛守爵长子毛凤威有志上进,以其职让于胞弟毛凤彩。

崇祯十一年(1638年)

  毛鹏程袭任余庆土县丞。

顺治十五年(1658年)

  明朝灭亡,清军入关,南明永历败亡,恩准毛鹏程任余庆县土县丞一职。

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时为南明永历十六年)

  招隐山石刻,南明永历四年(公元1650年),四川巡按右佥都御使钱邦芑隐居余庆松烟蒲村时,与余庆县余庆里乡贤彭维琨(字玉房)结为好友,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在曾家山为其题刻“招隐山”“注酒峡”“苍壁”“啸月”“洛穴所”“酌彼兕觥”,后彭维昆自题“彭玉房自得处”等多处石刻。余庆县人民政府2002年10月将石刻群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遵义市人民政府2003年12月将石刻群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康熙年间

  毛都袭任余庆县土县丞一职。

雍正九年(1731年)

  毛世佑袭任余庆县土县丞一职。

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

  四月十日,古州(今榕江)包利、红银率苗族农民起义军攻破余庆县城,知县朱若琦逃匿到余庆里一带。

  乾隆年间(1736——1795年间)

  毛之瑞袭任余庆县土县丞一职。(具体时间不详)

  毛承忠袭任余庆县土县丞一职。(具体时间不详)

乾隆五十二年(1788年)

  柳湖书院在松烟落成,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改为学堂。

  嘉庆年间(1796——1820年间)

  毛光烈袭任余庆县土县丞一职。(具体时间不详)

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

  毛氏族人在余庆里后坝建字库塔(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道光年间(1821——1850年间)

  毛春芳袭任余庆县土县丞一职。(具体时间不详)

  咸丰年间(1851——1861年间)

  毛景凤袭任余庆县土县丞一职。(具体时间不详)

  同治年间(1862——1874年间)

  毛起凤袭任余庆县土县丞一职。(具体时间不详)

  光绪年间(1875——1908年间)

  毛文凤袭任余庆县土县丞一职。(具体时间不详)

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

  由邑绅胡辑五(字应瑞)捐资始建敖溪辑瑞桥,时任余庆县知事朱永锡为其新桥命名,并写碑序。余庆县人民政府2012年12月8日将该桥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宣统三年(1911年)

  毛氏土县丞一职废除

 

schun(2015-05-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