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士,在我国古代历朝不乏其人。他们大多是宦海险恶,官场失意,为了全身远害,无奈而隐遁山林,以求得心理上的慰藉,这就是一般常说的“山隐”。 自明清以来,到余庆隐居的不凡其人,有曾任南明朝监察御史“江南大儒”钱邦芑、南明朝尚书左都御史郑逢元、胡钦华,隐居在余庆司(今敖溪)的有曾任四川遵义府兼军道的邓英、开州参将李如楠、四川都指挥使王之翰。
归隐余庆司的四川都指挥使王之翰,就是避灾来到这里。纵观王之翰的一生,他一直都在军队中任职,而且战功赫赫。可在平播战役之初,却因一场战役而改变了他的人生,拂衣归山,隐遁终生。
据《明史》载:“王之翰,号石岩,四川普安卫人。曾任钦差湖北川东毕郞营兵游击将军都指挥同知、四川都指挥使等职。”
明神宗万历十九年(公元1592年),应朝鲜国王李昖的请求,大明皇帝朱翊钧克服种种困难,毅然派名将李如松出师东征,抗日援朝,王之翰以钦差湖北川东毕郞营兵游击将军都指挥同知,领四川步兵四千参加了这场侵略与反侵略的血战。王之翰所领之军受西路提督刘綎,统副总兵李芳春、吴广的统领,与游击牛伯英、曹希彬、司懋官、吴宗道等率领明军一万三千六百名和朝鲜军一万进攻顺天。该战役胜利后,王之翰返回四川,被委任都指挥使司一职。
万历十八年(1590年),时任四川总督的李化龙除增收国家税赋外,还私自增加播州的税赋,要求杨应龙长年向其进贡。但杨应龙不允,便派其子前往四川谈判,其子被杀,并将头悬挂于城门,杨应龙震怒,发兵讨伐李化龙,朝庭派兵,并钦点李化龙挂帅,四川、贵州、湖广三省官军联合“平叛”。
据《明史演义》载:“都司王之翰全队皆覆。各路兵将,仓卒遁还。”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春,抚臣王继光赶到重庆,与总兵刘承嗣、参将郭成等人商议后,大军分成三路,从三路取道并进。大军行至娄山关后,驻扎在白石口,抚臣王继光派都司王之翰率兵进剿。杨应龙假意派穆照等人来谈降,因统苗兵据关冲杀,都司王之翰两千余人几乎全军覆没,死伤过半,血染娄山关。
王之翰大败后,自知难逃军责,又不敢回到四川老家,只得逃离战火之地,可是在播州之地,到处都是战火飞扬。于是,他就来到当时播州偏邑之地余庆司。这里虽是余庆土司行衙之地,但却幽遐荒险,奇诡殆甚,幽静而秀丽,山青水秀,是归隐的好地方。
隐下来后的王之翰一念清明,淡然无欲。他本就性好山水,云游余庆一带的秀丽山川,垂钓在敖溪河畔,过着逍遥自在的隐士生活,尽情享受着自己的人生乐趣,成为当地历史上有名的隐士之一。同时,他还广结贤士,专心研读。据传他还与地方名人王尔调一起,在拱辰山上的五显祠内办学讲文习武,引来了当地子弟来此求学。每到夜晚,五显祠内灯火通明,与庙灯、北斗星光交相辉映,犹如“万盏明灯”。使得拱辰山、五显祠一时名声大振。
王之翰归隐余庆司,所著诗文不少,遗憾的是由于余庆司明末到清,连招兵乱遗失无一留世。而且,关于王之翰的事迹,由于史料有限,也只是在民间口口相传。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