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地处川滇黔三省交界,是1988年由时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亲自倡导,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其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与浓郁的民族风情,是中国南方古人类文化的发祥地与古夜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并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厚重的古彝文化。毕节还是红色文化的热土,曾是红军长征时的“三省红都”,红二、六军团长征转战毕节,在此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同时,毕节还是贵州第一个地下党支部的诞生地。以彝族阿西里西、撮泰吉、铃铛舞,苗族滚山珠等非物质文化为代表的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令人陶醉。
毕节节自然风光独特秀美,广泛分布的碳酸盐类岩石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经过千百万年的溶蚀、侵蚀和堆积,形成了从地表到地下的奇形异状的岩溶地貌景观。鬼斧神工的“织金洞”、雄伟壮观的“贵州屋脊韭菜坪”、奇秀谲怪的“九洞天”、妍压群芳的毕节百里杜鹃、流水湍急的总溪河风景区、波光潋滟的高原明珠威宁草海、幽深静寂的油杉河、旷远宏阔的百草坪……成为毕节试验区最有魅力、最有竞争力的自然文化资源。黔西观音洞古文化遗址,是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三个文化区之一,它向我们勾画出了远古人类活动的情景,是中国长江以南旧石器时代的重要代表。
恩格斯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过程中的作用》发表100周年的时候,在这里拍摄了《中国古人类》科教影片;自从司马迁的《史记》问世以来,古夜郎就成为一个神话中的国度。2001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赫章可乐考古,掀开了古夜郎神秘的面纱;2005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威宁中水考古,填补了贵州史前文化遗存的空白,为研究中国史前时期祭祀活动和早期宗教信仰提供了新的资料;毕节是红军浴血奋战过的地方。1936年,红军在这里建立的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历时半年之久。红军的活动,留下了大量的革命文物和遗址,成为革命先辈卓越功勋的历史见证。全区7个县(市)及179个镇、乡、办事处被省委、省政府划定为革命老区。毕节试验区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06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6个。毕节试验区这座风光如画的高原上,居住着56个民族中的35个民族。以奢香文化为代表的彝族文化、以“滚山珠”为代表的苗族文化、以伯格理为代表的外来文化,以及精巧玲珑的民间工艺美术品,构成了黔西北别具一格的民族文化资源。史前文化、夜郎文化、高原文化、溶洞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毕节试验区文化资源丰富厚重,璀璨绚丽。
毕节市历史悠久,历史文脉清晰。以毕节扒耳岩巨猿化石出土地点、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毕节大洞、扁扁洞为代表的史前文化;以威宁中水遗址、毕节青场瓦窑村遗址、赫章可乐遗址为代表的夜郎时期文化;以大方宣慰府九层衙遗址、奢香墓、毕节大屯土司庄园、彝文碑、水西营盘群为代表的彝文化以及精湛的明、清古建筑文化、晚清墓雕石刻文化和近现代红色文化、工业遗产文化和及源远流长、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构成了毕节市丰富多彩而独具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历史文化。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