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文化发展史一

 毕节市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在旧石器时代早期,就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劳动、生息和繁衍。黔西观音洞古文化遗址的发现,表明早在五六十万年前,先民已集体穴居,从事采集和狩猎,在大自然的顽强搏斗中,开创毕节的远古历史,创造毕节的远古文化。进入新石器时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古人类将文明继续向前推进,已经掌握制陶技术和稼穑之术。水稻的种植、陶器的制作在毕节已有七八千年的历史。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先民从穴居走向屋居,并已掌握铜、铁冶炼技术。秦朝时期,秦始皇开五尺道,北起川南宜宾,南至云南曲靖,入今贵州境内,地处黔西北的今毕节市即与中原有着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至汉代,毕节已初开昌明。蜀汉时期,赫章可乐(原称柯乐洛姆,洛姆为彝语,汉语意译为大城)在西南地区,与能沽洛姆(成都大城)、尼兹洛姆(宜宾大城)、点措洛姆(今大理)齐名,为烟柳繁华之地。明代,境内教育逐渐发展,文人学士增多,为文化的繁荣培植根基。民洪武年间,彝族女政治家奢香夫人开“龙场九驿”以通滇蜀,沟通本土文化与滇蜀文化。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调北征南”而来的世籍军户在驻地屯田戍守,安家落户。清康熙年间,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大批移民涌入今毕节市。“调北征南”和“改土归流”,使毕节市本土文化与巴蜀文化、荆楚文化、江南文化、湘桂文化融会、整合、升华,促进境内文化发展。清代,今毕节市有人文蔚起之象,才人俊士倍出,各领一时风骚,其中,清末毕节人周素园在贵阳创办《民报》,为贵州办民办报纸宣传革命的第一人。同时,文人结社兴起,先后创立了“印山诗社”、“桐荫诗社”、“小印山诗社”、“朝阳花诗社”、“海棠诗社”等。清乾隆年间,文琴传入黔西,至光绪年,黔西州、大定府、平远州(今织金县)文琴玩友纷纷结社,频频聚会,文琴坐唱一时兴盛。演艺之事也不乏,先后修建了黔西武庙戏楼、威宁万寿宫戏楼、毕节川主庙戏楼、织金三楚宫戏楼等。
民国时期。

 

步步倾心(2015-05-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