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五四”运动给毕节吹来新文化东风,少年贵州毕节分会、黔西学生联合分会演出队、织金新剧团、黔西新场(今金沙)公演新戏筹委会、黔西师生演剧会等社团的新戏演出令人耳目一新,大定、毕节先后有私人经营和开办电影院。抗日战争时期,毕节市文化活动的高潮出现,中共毕节地下党直接或间接领导的以抗日救亡为主旨的革命文化活动蓬勃发展,显示出强大生命力。1933年冬,林青、缪正元、秦天真等组织成立贵州省第一个抗日救亡文艺团体——“草原艺术研究社”,开展的歌咏、演剧、绘画活动,奏响贵州革命文化的第一声号角。之后,“毕节民众俱乐部”暨“抗敌后援会”、毕节“孩子剧团”、毕节“学生寒假工作团”、织金“学生寒假工作团”、“大定职中抗日宣传队”、黔西“雪光抗日宣传队”、玉屏职中“抗日救亡工作团”等文艺社团,均是开展进步文化活动、进行抗日宣传的先锋和中坚。1935年和1936年,中央红军和红二、六军团长征先后途经毕节。红军运用写标词语、画漫画、教唱红军歌曲、进行文艺演出、举行军民联欢会、印发宣传资料等开式,开展广泛宣传活动,撒播革命文化火种。在抗日救国的伟大历史潮流中,各种文艺社团纷纷成立,大大小小的文艺社团数量逾百。抗日歌咏活动、演剧活动和其他宣传活动异常活跃,抗日歌声响遍黔西北城乡,抗日戏剧演出从小舞台走向社会大舞台。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当局加紧对进步文化活动的压制,一度活跃的文化阵地空旷沉寂,但“地火”仍在运行。1946年“SOLDO(5·1)合唱团”公演《黄河大合唱》、弘毅剧团公演《升官图》,毕节仍然站在进步文化的潮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