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发展史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文化艺术工作。1949年12月下旬,毕节新华书店挂牌营业,1952年大定、织金、黔西等县文化馆先后建立。大定、毕节开办“大众阅览室”,织金、大定、金沙、威宁等县开办“群众书店”或“人民书店”。黔西“红星剧团”、大定机关业余京剧组等业余文艺社团先后建立。金沙县人民政府建起简易剧场。读新书、唱新歌、演新戏成为时尚,新文化迅速占领全专区文化阵地;解放军带来的打腰鼓、扭秧歌等新的形式一时风靡全区机关、学校、城镇和乡村。至1955年,全专区各县均建立文化馆,有组织辅导群众文化活动的专门机构,农村俱乐部、业余剧团、图书室、花灯组、创作组、文娱组等星罗棋布,初步形成以文化馆为中心的文化网络,农村文化组织紧密配合中心工作和生产劳动,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开展演出活动,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也使农民从中受到社会主义教育。在城市、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和街道的群众文化活动也很活跃,业余文艺团体纷纷建立,频繁进行文艺演出。城乡文化活动广泛开展。1953年——1956年,各县先后建立新华书店,区供销社建立图书销售门市部或专柜,构筑起图书发行网。1956年,毕节专区举办解放后首届文艺汇演,毕节、大方、黔西、织金、威宁等县也举行文艺汇演。在此期间,黔西县成立文琴剧团,毕节县成立川剧团、杂技团。

“大跃进”期间,群众文化活动遍地开花,群众文化组织、机构竞相建立,大多数人民公社建立文化馆、文工团,管理区建立文化站、俱乐部,全专区共建立文化馆96个、文化站592个,生产大队亦建立文工队、图书室(组)、创作组、读报组、山歌队等业余文艺组织。大方、金沙、织金、威宁简易电影院和黔西、水城新影院先后建立,至1959年底,全专区放映单位在册数达58个。

  1960年——1962年,区、社群众文化团体纷纷解散,各县专业剧团合并或撤销一律精简,地区成立京剧团、川剧团、黔剧团,区办电影队全部停办,1961年全专区放映单位在册数减为28个。新华书店下伸网点全部收缩,只保留县新华书店。

  1963年——1965年,贯彻执行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全专区经济形势好转,文化艺术事业随之复苏,生机盎然。在此期间,为配合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试验三大革命运动,全专区掀起学习毛主席着作和唱革命歌曲的热潮,各县文化馆组织小分队下乡演出,各农村电影队实施定点、定线、定场次、定收入的普及规划放映,专业艺术团体演出活跃,地区京、川、黔三剧团的演职人员自带行李上山下乡为群众演出。

  “文化大革命”时期,传统剧目一律被禁演,剧团主要学演“革命样板戏”,各放映单位放映的主要是八个“样板戏”和《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等影片。地区和各县多次举办文艺汇演,节目的主题大多被限定在表现无产阶级思想和资产阶级思想、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两种思想、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斗争的范围。

步步倾心(2015-05-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