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俗文化

家乡区县: 湖北省仙桃市

               

这些年,仙桃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于我的印象,除了民间结婚、祝寿、丧葬这些搞得热闹外,那些特色地域文化由于面临着“艺人故去、艺术失传”的处境,似乎要比原来少了。读了《仙桃日报》刊登的“开展了百场戏曲农村行活动”的报道,令人神往,颇有感慨。

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民俗文化是各不相同的。就拿我地的沔阳花鼓戏来说吧,是人们的最爱,每年的春节,剧团队伍浩浩荡荡、他们走乡串镇,是挨个乡镇表演,一个台址开锣演出最少也是三天三夜,这些剧团一个轮回的演出就是几个月,春季至麦子黄,秋收过后又开始了。

仙桃市过去称沔阳,位于湖北省中南部之长江、汉水交汇的冲积三角洲上的江汉平原腹地,公元503年始置沔阳郡设沔阳县,为历代州治之地,已有1500余年历史,荆楚文化积淀丰厚。其民风民俗,尤其是当地特有的渔民水乡文化、饮食文化厚重精深。沔阳素称“歌艺之乡”,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沔阳渔鼓、沔阳民歌、沔阳花鼓戏、沔阳皮影戏、沔阳雕花剪纸等,都发源于这片土地。

仙桃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底蕴和珍贵的文化遗产和资源,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如喜气洋洋过春节的狮子、龙灯、采莲船,张灯结彩的元宵节,余韵悠扬的花鼓戏、皮影戏,怀乡祭祖的清明节、牵动十里八乡的端午节划龙舟,七月十五烧袱包,万家团圆的中秋节,也有过国际体操节盛事的活动;又如陈友谅、李绂藻、张难先、黄月英、徐苟三、柳炳元、杨刚、胡幼松等通俗生动的民间传说和真实的故事;还有沔阳三蒸起源、仙桃地名由来、沔阳八景、沙湖魁星阁、皮影雕刻、水乡屋檐画、贝雕麦秆画,沔阳善书、沔阳三棒鼓、甘露禅寺、沔阳方言等等;更有那桨声灯影、橹篙悠悠……这些都是我印象中的仙桃民俗文化。

平时,村子里只有老人和小孩留守在家,青壮年男女外出打工挣钱。春节,家家户户一年里难得的大团圆,农历正月初九一过,演花鼓戏就开始了。人们从四面八方在家门口看戏,戏中的帝王将,才子佳人,金戈铁马,风流韵事,身临其境,如时光倒流。在这里,地方的花鼓戏剧团无不将其表现得淋漓尽致。

沔阳花鼓戏《站花墙》是传统的剧目之一,其唱腔悠扬、甜美、悦耳,具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小姐、丫环维妙维肖表演,人们放起鞭炮捧台助兴。这里的人们,没有谁不会哼唱几句花鼓调的。

其实,仙桃的端午划龙舟活动比唱花鼓戏还要大,老沔城端午划龙舟成为了市民的一个节日,每年的龙舟盛会,人们是倾城出动,莲花池两岸,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热闹非凡,水面上那一条条龙舟飞渡,岸边数万名群众观战。场面之壮观,气氛之热烈,令人惊叹。

不知是何年何月,仙桃兴起了一股“公公背媳妇”之风,此民俗虽有些低俗,但比起那些具有很强的欺骗性的迷信活动来,则要高尚得多。“公公背媳妇”顾名思义,就是新娘子不是自行走进新郎家,而是由公公背进门。这种民风只能去说民俗活动具有它的群体性,同一地域的民众约定俗成,每家每户都遵守有关的礼俗和禁忌,而且长期不断重复。“公公背媳妇”村里更是热闹非凡,一路上,迎亲队、娶亲队浩浩荡荡,锣鼓震天,鞭炮齐鸣,展示出太平盛世,人尽其乐的喜剧色彩。

仙桃的民俗活动节,也是人们展示美食文化的节日。做客仙桃,听到最多的问话是“七打(吃了)没有”。沔阳三蒸,无菜不蒸,被称为“蒸菜之乡”。沔阳三蒸能从元朝年间历经多个朝代演变流传至今,它融汇了沔阳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更创造了一个地域的饮食品牌;从乡土发展到外域,说明它生命力和渗透力的强大和久远。仙桃人待客是少不了沔阳三蒸的,粉香扑鼻、鲜嫩软糯、原汁原味、食而不腻,其色香味无不令食客胃口大开。难怪有人说这风味独特的沔阳三蒸,是滋养了多位奥运冠军的经典名菜,不仅验证了美食家“吃要吃的科学”这句话的深刻哲理,而且吃出了“名堂”。

沔阳花鼓戏、皮影戏,端午划龙舟,“公公背媳妇”、沔阳三蒸,沔阳水乡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令人回味无穷。

田佳齐(2015-05-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