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族大学(Guizhou Minzu University),简称:“民大”,学校坐落在山清水秀、被誉为“高原明珠”的贵州风景名胜区——贵阳市花溪区,毗邻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贵阳市花溪区“十里河滩”,是一所涵盖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
学校创建于1951年5月17日,隶属贵州省人民政府,是贵州省重点建设的高校,是贵州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民委共建高校,是有博士研究生招生资格的高校。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等次高校,2012年经教育部和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贵州民族大学,是新中国创建最早的民族院校之一。
学校董家堰校区占地面积1325亩,正在建设中的新校区占地面积1500亩。有校舍面积43万平方米。学校图书馆纸质图书150.03万册,电子图书14600GB,在校职工教职工1275人,全日制在校生21700多人。
历史沿革
1951年3月
贵州民族大学
,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向西南军政委员申请成立贵州民族学院的请函。
1951年3月17日,西南军政委员会民族处同意成立西南民族学院贵州分院的通知,至此贵州民族学院第一任院长,当时贵州省委副书记徐运北,开始筹备贵州民族学院的开学准备工作。
1951年5月17日举行开学典礼。当时的贵州省委书记苏振华,副书记徐运北(兼贵州民族学院院长)、申云浦,省人民政府副主席陈曾固、省教育厅长田君亮、省民委主任欧百川等参加了开学典礼。[
1952年,贵州省省委决定破土动工修建,1953年初,学院从贵阳市普陀路迁至花溪。
1953年,学校开办了民族政策研究班、干部轮训政治班、干部轮训文化班,共轮训了2480名少数民族在职干部。
1954年,民族研究室成立,1956年扩大为处级单位。
1956年,学校制订了十二年规划,陆续开办民族语文系、历史系、政治系、经济系、法律系、艺术系等,并逐步办成一所综合性民族大学。1956年秋,开办了预科高中班、艺术中学部、民族语文班。
1956年成立党委,1956年秋,共青团贵州民族学院委员会成立。
1956年秋,省委和省政府决定将贵阳师范学院艺术科(包括全体教师及其设备)调整到贵州民族学院,成立贵州民族学院艺术系。
1956年10月,开办民族语文班。该班办了两期,第一期招收学生194人,有苗、布依两语种,1959年因民院撤销而并入贵州大学中文系。
1974年,经国务批准恢复贵州民族学院
1977年,开始恢复后第一届高考招生100人。
1999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
2006年1月,获得硕士学位授权单位,首批硕士专业6个。
2007年5月,入选贵州省省属重点大学建设行列
2008年3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建贵州民族学院在北京举行。
2009年6月,获得专业硕士学位培养单位
2010年3月,获得硕士学科一级学位6个,下设35个二级学科。
2011年5月,贵州民族学院建校六十周年在学校体育场举行
2012年4月,贵州民族学院正式贵州更名为贵州民族大学
2012年10月,获批国家特殊人才培养博士项目,开始贵州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
贵州民族大学校园(樱花道)(9张)
的历史。
2013年7月,贵州民族大学研究生院成立
2013年9月,贵州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成立,并招留学生80人。
2014年1月,获批专业硕士位点3个。使学校专业硕士点4个。
2014年4月,获批国家民委重点学科1个,国家民委重点建设学科1个。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