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陵剪纸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6世纪。千余年厚重的黄土孕育了黄陵剪纸这一独特古朴的艺术形式,它优美质朴、简练传神,无论是家禽牲畜,还是传奇故事、风土人情,无不洋溢着浓郁的地方特色。黄陵剪纸生动地体现了黄土高原劳动人民战天斗地、镇邪驱鬼、祈求吉祥、人寿年丰的坚强意志和良好愿望,既有乡土气息,又有实用价值。黄陵剪纸的每位作者都能按照自己的审美观点,大胆联想、自由构思,巧妙地剪出人物、鸟兽、虫鱼、花卉、山川、房舍、戏曲故事和神话传说。黄陵剪纸以实用为主,其用途相当广泛,新春佳节或喜庆婚嫁时,窗户贴上五颜六色的新窗花,床边炕头贴上花床围,衣箱家具贴上“招财进宝”“黄金万两”,室内顶棚(天花板)贴上“富贵不断头”的万字云子,墙壁贴上“大红公鸡”和“大鲤鱼”,就显示出浓厚的节日气氛。
黄陵的剪纸艺术,经过漫长历史的演化,为广大劳动妇女所喜爱,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新中国成立以来,黄陵县文化馆组织人员多次深人农村.挖掘整理民间优秀剪纸作品,先后举办过12次民间剪纸艺术展览,吸引数以千计的剪纸爱好者,学习继承并提高这一民间剪纸艺术。1980年5月,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延安地区文化局联合在北京举办 “延安地区民间剪纸展览”,黄陵有87幅作品入选参加展出。《美术》杂志1982年第2期发表黄陵县张林召、杨喜仙、李竹英、许润绒、郑玉珍、张列芳、张竹亚、高水芹等8位作者的剪纸作品,同时刊登了他们的小传及照片,还配发了县文化馆馆长薛永录和副馆长高发明合写的《黄陵民间剪纸》一文。《美术》杂志1983年第3期发表了钟阿成的“剪纸手记”,文中对黄陵县民间剪纸艺术给予很高评价。他说:“陕西黄陵县的剪纸,其造型的淳厚、幽默与自信,其手法的随意与大胆,令人瞠目。近年中国美术馆几次关于中国民间艺术的展览,令人观之再三,其震慑力令人结舌。当代绘画巨匠毕加索晚年想来中国,又因老迈而不敢来中国,这个老人是聪明人。他和另一位大师马蒂斯在晚年追求的那种随意性,那种淳朴去雕饰,那种超乎西方传统的透视表现与素描意识,那种寓对比色于平和,都在中国农村的女子手下随意地剪了出来,一贴就是一窗户,家家户户都有,还外带着一年一换!自己追求了一辈子和晚年所得,在另一个世界里竞如此情景,那结果恐怕是脑血栓或心肌梗塞。”1982年2月和1984年7月前西德友人白云台女士曾经两次专程考察黄陵县民间剪纸艺术,亲自到龙首乡上翟庄村杨喜仙家中做客、观赏剪纸艺人杨喜仙的剪纸表演、赞不绝口、当场买去数十幅剪纸作品。1984年2月法国友人吉莱姆夫妇曾来考察黄陵县的民间社火、秧歌和剪纸艺术,当场购买剪纸和布玩具200多件,另外订货400多件。
黄陵民间剪纸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黄陵县志·民俗志》就曾经记载:“岁时,……五日,未户户剪纸,为人舟车糗饵,送之通衢,名日‘送穷’。”
黄陵民间剪纸有其独特的优势、广泛的作者队伍,为此陕西省文化厅于2002年2月授予黄陵县为“民间剪纸之乡”称号。
按黄陵民俗,新媳妇过门的第一年,都要用她亲手剪的“窗花”“云子”等剪纸装饰房间,表示美满团网。左邻右舍的媳妇姑娘们,则在串门时观赏新媳妇的手艺,人们以其剪纸的优劣来评价新媳妇的巧拙。至于逢年过节、男婚女嫁、乔迁新居,更是处处可见剪纸的踪迹。窗上贴着“窗花”;顶棚、炕围、就连儿童裹兜、家用器物上都贴着剪纸图案——群众称为“云子”的装饰品:姑娘们的绣花鞋,结婚用的枕头顶子,绣在上面的花鸟图案.也多是以剪纸为基础的。多种形式的剪纸,美化了环境,丰富了生活,表现了人民的生活理想和审美观念。一个家庭、一座房窑内如果没有剪纸装饰.就似乎失去了生活的光彩,会使人若有所失。
在十年动乱中,剪纸艺术也同其他民间艺术一样被作为“四旧”而加以破除,濒于绝迹。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几年来,党和政府重视民间艺术的挖掘整理工作。黄陵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多次下乡调查访问,摸清剪纸作者分布情况,先后发现了张林召、杨喜仙、李竹英等125名较为优秀的剪纸能手.搜集到剪纸作品5000余幅。为了提高剪纸艺术水平,黄陵县文化馆先后举办了多次剪纸学习班。还把优秀的剪纸作品多次展览,推荐介绍给广大群众,引起了全县人民的兴趣,激发起了一大批青年妇女学习剪纸的热情,使剪纸这个几乎失传的民间艺术又蔚然成风。
黄陵剪纸,其艺术风格秀丽圆润、格调明快,较之延安北部几县的剪纸作品则工艺细腻、线条流畅、构图新颖,富有“写意”的韵味和装饰风格。如张林召所剪的“双面人”,其手法独特,造型生动,耐人寻味:刘粉所剪的“牛”,接近汉魏时代的石刻画,浑朴古拙;郑玉珍的立身人像,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秦兵马俑中立俑的造型:李竹英剪的“二十四孝”、高水琴剪的戏剧人物,接近皮影艺术,在人物关系的处理上,在构图安排上都有写意传神之妙;杨喜仙的“塞球” “哭娃”,充满了质朴、自然的美。而许润绒的《吕布戏貂蝉》,形象生动,“戏”味极浓;张列芳的剪纸则注重点、线、齿牙的交错,构成极富形式美的画面。总之,无论是李竹英剪纸中的宏大气势,还是杨喜仙剪纸中的干练和力度,黄陵民间剪纸都反映着这些淳朴农民的审美情感,是那样的真挚和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感。这正是黄陵剪纸的艺术价值所在,也是它获得那么高的评价、感动了那么多人的原因所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