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1988年正式对外开放,建筑面积17400多平方米,主要展示南越王墓原址及其出土文物。博物馆以古墓为中心,依山而建,将综合陈列大楼、古墓保护区、主体陈列大楼几个不同序列的空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突出了遗址博物馆的群体气派,是岭南现代建筑的一个辉煌代表,曾获得六项国内外建筑大奖。博物馆还设有杨永德伉俪捐赠的陶瓷枕专题陈列和不定期的临时展览。博物馆现藏陶瓷枕多达400余件,制作年代由唐迄民国,以宋、金为主,数量之多、品质之精、窑口之广在国内同类收藏品中均属罕见。
历史沿革
1983年南越王墓发掘工作完成后,广州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就地建设南越王专题博物馆,保护古墓,陈列出土文物”的决策。
1984年3月,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正式由市政府立项并划地征地,随后开始了方案设计、论证、筛选,最后确定采用中科院院士、市规划局总工程师莫伯治先生的设计方案。
1986年12月27日举行建馆奠基仪式,首期工程加固维修古墓。
1988年2月8日,综合陈列楼建成,正式对外开放。
1989年,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进行了墓室维修加固、墓室光棚、东回廊的建设。
1993年2月8日,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第二期工程主体陈列楼竣工。同日,《西汉南越王墓出土文物陈列》、《杨永德伉俪捐赠藏枕专题陈列》开幕,标志着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全面建成。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将于2010年前完成周边地带系列改造规划。规划主要从功能布局、设施配套与环境整治三方面着手对南越王博物馆进行修建改造。恢复象岗山原有风貌,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历届首席行政领导:副馆长、馆长司徒裕(1987-1988.10、1988.11-1991.10);副馆长黄志宾(1991.10-1991.12),馆长萧亢达(1991.12-1993.12);副馆长谭庆芝(1993.12-1997.12);副馆长、馆长李林娜(1997.12-2001.12、2002.1-2012.1);馆长吴凌云(2012.2-至今)
常设展览
文物展
南越王赵眜墓是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墓中出土各类随葬品一万余件,以玉器中墓主身穿的“丝缕玉衣”为中国考古首次发现。青玉角杯、十一套组玉配饰、五十八件玉剑饰等都是汉玉中的重大发现。铜器中刻有“蕃禺”铭文的鼎、刻战船纹的提筒和刻有“文帝九年”铭文的句鑃都至为重要。还有古波斯银盒、蓝色平板玻璃牌饰等大批珍品。出于墓主身上的龙钮“文帝行玺”金印和“赵昩”玉印,确证墓主为第二代南越王。墓室内外还发现十五个殉人。本展览分为五个单元:文帝金印、主室瑰宝、墓中殉人、御库藏珍、钟鸣鼎食。
瓷枕展
现有馆藏陶瓷枕四百余件,其中有两百余件由香港著名收藏家杨永德先生与夫人杨张瑞贞女士捐赠。这批枕的年代由唐迄元,以宋金时期为多,釉色五彩纷呈,造型多式多样。窑口以唐宋以来北方产区的河南、河北为主,有巩县窑、磁州窑、登封窑、宝丰清凉寺窑、定窑、耀州窑以及南方的长沙窑和景德镇窑等。这批陶瓷枕数量之多,品类之众,窑口之广,在国内外实属罕见。为了表彰香港著名文物鉴藏家杨永德先生的爱国情怀,1993年博物馆还特设专门展厅展示其捐赠的两百多件陶瓷枕,按年代和窑口进行分类陈列,反映了陶瓷枕的源流和兴盛情况。
所获荣誉
1、国家优秀设计金奖;
2、中国建筑学会优秀建筑创作奖;
3、国际建协(UIA)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上被评为“20世纪世界建筑精品”;
4、1991年国家教委、建设部优秀设计一等奖;
5、1991年国家教委、建设部国家金质奖;
6、中国当代环境艺术优秀作品奖(1988—1992)等六项国内、国际大奖。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