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山山势呈马鞍形,前山是主峰,山脚下是虹飞桥 (又名百尺桥),因陈子昂《登金华》诗有“鹤舞千年树,虹飞百尺桥”的诗句而得名。穿过雕梁画栋的虹飞桥,顺左上三十余级石阶,即可到达金华山前山门。站在前山门,一眼望去,层层石阶直上山头,两旁古柏森森,云环雾绕,颇有世外仙山的味道。
从前山门上行的石阶共有365级,始建于明代崇祯年间,1990年修复。这石阶有一个美好的传说,即你从金华山的前山门始,心诚意专地登完365级石阶到达南山门,就能使你在今后每年的365天都心想事成,大吉大利。
进入金华山南山门沿蜿蜒石龙拾级而上,可依次参观道观的灵祖殿、药王殿、东岳殿、祖师殿、三清殿。这些宫观殿宇大部分系明清建筑,殿内供奉的塑像仪态万千,栩栩如生,颇具匠心。
金华山古建筑众多,散布山间,呈层次分布,错落有致。山上林木蓊郁,有国家级保护古柏千余株。行走山中,山中无尘雨,却有空翠湿人衣的感觉。历代追索先贤遗风,来此凭吊者众多,且多有题记,都存于山中博物馆。杜甫晚年居蜀, 曾扶杖前来,留下《野望》等名篇描写山中胜景,抒发心中慨叹!
金华山道观与都江堰的青城山道观、大邑的鹤鸣山道观,三台的云台观并称四川四大名观,与四川众多道观同属于道教全真派。位于金华山前山,道观坐北面南,依山取景,层叠而上,有六殿、五楼、三洞、二院、二门,结构谨严,布局合理,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公元502年)。东晋时,有方士陈勋来此结茅为庵,修道学仙,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502~519),敕令在该山修建规模宏大的金华观,距今近1500年。唐代重建时,
四川金华山道观更名为九华观。宋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又改名玉京观。金华山祖师殿内供奉的是真武祖师的彩色座像。真武祖师是金华山奉祀的正神,他出道飞升的日子为农历三月初三,因此就有了“三月三”金华山庙会的来历。每年农历“三月三”,顶礼朝拜的香客,观光旅游的客人络绎不绝,一天达5~7万人。盛况空前,热闹非凡。
陈子昂读书台位于射洪县城北23公里处的金华山上,是初唐诗人陈子昂青年时代读书的地方,原名读书堂,或称陈公学堂。1980年7月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4月被列为遂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金华山因陈子昂读书台被誉为“千山景色此间有,万古书台别地无”。其旧址在金华山古观之后,今祖师殿一带。唐大历年间,东川节度使鲜于叔明曾为陈子昂立旌德碑于读书堂前。中唐后政局混乱,战争频仍,学堂因之衰废。宋嘉裕年间,邑令庞子明在其遗址建拾遗亭。明初,拾遗亭已毁,廉承务逍于旧基建屋塑像,并立明远亭于其侧,成化时,县令郭镗立感遇亭,至清初,上述建筑全坍坏。康熙五十一年,知县唐麟翔于学堂旧址建方厅一大间,置匾额为古读书台,道光八至十一年,邑令钱秉德,汪澍移读书台于岭后梧岗山。光绪六年(1880年),知县文芳等捐资劝募,拆去短垣,芟除荆莽,于亭前新建厅三间,翼以回廊曲槛,外置甬道门阁;亭右立精舍三间,亭后辟地增葺大厅三间,额拟留云山馆,游廊环绕,外蔽缭垣;最后砌台竖荷叶亭一大间,额拟涵波临江,建船房三间,小榭一间,已初具规模。此后基本保持原状,略有增修。
古读书台内匾对甚多,多数为古今名家手迹。其木刻《感遇三十首》及《陈伯玉先生别传》等为重要文物,留云仙馆内陈列的陈氏有关文献资料亦不可多得。“读书台”遗址,也成为后人凭吊的一处胜景。清康熙年间,射洪乡贤杨甲仁在此处讲学20年,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1987年春,峨眉电影制片厂曾在这里拍摄故事片《野店》。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