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店铺商贸习俗
店铺走坐商的通俗叫法,旧时店铺大的叫“号”、“行”,小的叫“铺”、“店”。每家店铺都要取一名号,大商号一般会请书法名家和政要名人书写。招牌多用木板做成,悬于大门之上,讲究的要饰以金箔或金粉。现代店铺取名五花八门、丰富多彩,门前招牌多以电脑喷绘,或以铜字、塑料字、霓虹灯做招牌。店主对店铺开张十分看重,一般都要张贴“开张大吉”、“财源茂盛”之类的对联,有的还要张灯结彩、炮放鞭炮、宴请宾客。旧时店铺要供财神像燃烛上香。此俗今仍流行,商铺多奉关公为财神,电子红烛长亮。除夕当天店铺要贴对联、挂灯笼、放鞭炮。春节后开门要燃放鞭炮,以示开张大吉。店铺交易每天开张时忌讳欠账、借钱,认为将影响一天的生意。
2.流动贸易习俗
旧时,集镇乡村多有肩挑背负走街串巷的流动小生意人,普遍以吆喝声和特有声响招徕生意。最常见的是卖日用小百货的,有的是将玻璃货柜背在背上,有的是用扁担挑上两个小货柜,手中摇一面小鼓或一串铜铃,俗称“买京货的”。也有挑担卖麻糖(俗称“打巴糖”)、米花糖的,一般在担子上挂一面小铜锣,边走边敲,吸引顾客。此俗今仍存,麻糖都是手工制作,自产自销,有的商贩改用自行车、三轮车,仍以敲小锣的形式叫卖。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高压锅爆米花的小贩,2000年前后脚踏棉花糖制作机开始流行。此外还有部分农民将自产的米、酒、油、蔬菜等运到集镇流动叫卖。
3.集市贸易习俗
集市是商贩与顾客定时聚会的交易场所。旧时集市贸易一般分单日场和双日场,逢集日为“热场”,不逢集日为“冷场”,乡民赶集称为“赶场”。
旧时集时的形式多依附于寺庙,由于香客云集,商贩们就顺势在那里做起生意,形成庙会集市。当阳较大的庙会集市除县城和河溶这样的古城之外,还有淯溪寺、慈化寺、双莲寺、富里寺、郝母寺(官垱)等。规模较小的集市一般称之为“场”,如:清溪场、胡家场、郭家场、丁家场、闵家场等,也有一些集市直接用地名称呼的,如:沙巴河、清平河、脚东港、跑马岗、半月山、镇头山等。现代集市多依附于行政区划的首府所在地,形成一定规模后,即使行政首府变更,集市贸易仍然兴盛。
旧时集市贸易一般以街为市,在城市化进程中,政府出面修建专用集贸市场,所有商贩都进场交易,逐步转变了占道经营的旧习。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