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个体手工业遍及全县城乡。居住在广大农村的一部分农民,也兼营商品性手工业生产。他们来源于农民,服务于农村。具有新兴工业色彩的私营工业和兼营商品性生产的私营工业则为数不多。
解放初,政府热情帮助私营工业和手工业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继尔,积极组织私营工业、手工业走公私合营和合作化道路,投放或组织资金兴办了电厂、粮食加工厂、酒厂、印刷厂等企业。1958年“大跃进”,地方工业蓬勃兴起,迅速办起冷冻厂、大江钢铁厂、大江通用机械厂、纺织厂、合成氨厂、钾肥厂等。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不少工业企业因产、供、销失调,经营亏损而关、停、并、转。1970年后,大办地方“五小工业”,先后办起纺织厂、制药厂、化肥厂、无线电元件厂、水泥厂等骨干企业,1979年后,改革开放,工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到1988年,全县共有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452个,年平均职工31929人,完成工业产值(1980年不变价)28121万元;村及村以下工业企业357个,9747人,完成工业产值12512万元;城镇合营及个体工业完成工业产值1284万元。全县共计完成工业总产值41917万元。列入地方国民经济计划的产品有,原煤、食用植物油、饮料酒、配混合饲料、成衣服装、机制纸及纸板、水泥、砖、瓦、日用陶瓷器、中小农具、电风扇、棉纱、布、塑料制品、皮鞋、合成氨、农用化肥、交流电动机、化学原药、大输液、粘土、位移传感器、雨伞、羽毛球、民用钢质船舶、内河拖轮配件、齿轮、橡胶凉鞋、水泥电杆、农用桁条、釉面砖、大米、面粉、板鸭加工等35种。[18]
2012年无为县已形成以电线电缆超400亿元产业为龙头,以新型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羽毛羽绒和纺织服装等产业为中坚的主导产业体系,其中电线电缆产业规模位居中国四大电线电缆产业基地第2位,是安徽省最典型、最成熟、最活跃的产业集群之一。[15]
京福高铁无为站
2011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43.7亿元,比上年增长21.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3户,比上年增长14.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545.2亿元,同比增长44.0%。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354.1%,比上年提高44.4个百分点;利税总额40.4亿元,比上年增长31.3%;实现利润24.5亿元,增长26.1%;成本费用利润率4.94%,比上年下降0.59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398577元/人,增长22.5%。[13]
2012年,全县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635.8亿元,增长18.8%。2013年一季度,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29.3亿元,增长17.1%。[15]
矿业开发是无为县六大支柱产业之一,矿产资源遍布全县各个乡镇,集中分布于昆山、牛埠、鹤毛、蜀山、太平等13个乡镇。[9]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