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蕲蛇

家乡区县: 湖北省蕲春县

 

 蕲蛇为动物。

 蕲蛇,具有药效。

蕲蛇最早见于《雷公炮炙论》,称白花蛇。《开宝本草》云:“生南地及蜀郡诸山中。”《本草图经》云:“今黔中及蕲州、邓州皆有之。”《本草纲目》云:“花蛇,湖、蜀皆有,今惟以蕲蛇擅名。然蕲地亦不多得,市肆所货,官司所取者,皆自江南兴国州诸山中来。”又曰:“其蛇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二十四个方胜纹,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一佛指甲。”

蕲蛇 拼音为Qishe英文名为 AGKISTRODON,别名为棋盘蛇、五步蛇、百步蛇。性味归经为甘、咸,温,有毒。归肝经。有祛风,活络,定经的功效。多于夏、秋二季捕捉,剖开蛇腹,除去内脏,洗净,用竹片撑开腹部,盘成圆盘状,干燥后拆除竹片。属腹蛇科、腹蛇属,咬人后五步即死。蕲蛇全身黑质白花,吻鳞与鼻间鳞均向背方翘起,又叫白花蛇,褰鼻蛇。头呈三角形,背黑褐色,头腹及喉部白色,间或少数黑褐色斑点,称“念珠斑”。属部侧扁,尾尖一枚鳞片尖长,称角质刺,也叫“佛背甲”。蕲蛇产于蕲春蕲州龙峰山,两湖、三角山一带,喜食蛙、蟾蜍、蜥蝎、鸟、鼠等。成长极慢,现也成为濒危动物。蕲蛇味甘咸、性温,具有祛风湿、散风寒、舒筋活络等药效。

  

蕲蛇体

蕲蛇(5张)

长120-150厘米,大者可达200厘米以上。头大、三角形,与颈部可明显区分,有长管牙。吻鳞与鼻间鳞均向背方翘起。鼻孔与眼之间有一椭圆形颊窝,为温觉感受器官。背鳞多为21行,少数23行,除靠近腹鳞的1-3行鳞细弱外,其余均是强棱并具有鳞孔,棱的后半隆起成嵴,所以体表很粗糙。腹鳞雄性为157-165片,雌性为163-171片。尾下鳞雄性56-63片,雌性52-58片,前端约20枚为单行或杂以个别成对的,尾后端为双行;尾尖一枚鳞片侧扁而尖长,角质化程度较高,形成一角质刺,俗称"佛指甲"。

背面棕褐色或稍带绿色,其上具灰白色大方形斑块17-19个,尾部3-5个,此斑由左右两侧大三角斑在背正中合拢形成,偶尔也有交错排列的,斑块边缘色深,腹面乳白色;咽喉部有排列不整齐的小黑点;腹部中央和两侧有大黑斑。

尖吻腹蛇Agkistrodonacutus(Guenther)全长120~150cm,大者可达200cm以上。尖吻腹蛇头大,三角形,有长管牙,吻端有鼻间鳞与吻鳞尖出形成一上翘的突起;鼻孔与眼之间有一椭圆形颊窝。背鳞具强棱,21(23)~21(23)~17(19)行。腹鳞157~171。尾下鳞52~60,前段约20枚为单形或杂以个别成对的,尾后段为双形;末端鳞片角质化程度较高,形成一尖出硬物。背面棕黑色,头侧土黄色,二色分明;体背棕褐色或稍带绿色,其上具灰白色大方斑块17~19个,尾部3~5个,此斑由左右两侧大三角斑在背正中合拢形成,偶尔也有交错排列的,斑块边缘色深;腹面乳白色;咽部排列不规则小黑点;腹部中央和两侧有大黑斑。

三省吾所(2015-05-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