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万寿崇真宫
位于樟树市阁皂山国家森林公园九龙谷景区东峰之南麓,为道教胜地、道教灵宝派祖庭。其前身为吴嘉禾二年(233)葛玄再次入山时所结的卧云庵,历史上曾多次遭到火灾,灾后重建后,规模不断扩大,到北宋徽宗时,已“为屋一千五百间”,“凡殿宇皆翼以修廊”,“江西宫观未有盛于此者”,“西江之上以一二”,逐渐成为江南最大的道教宫观。历代皇帝又先后敕封,隋称灵仙馆,唐宋先后敕封阁皂观、玄都观、景德观、崇真宫、万寿崇真宫,1246年南宋理宗敕封为“大万寿崇真宫”。
崇真宫是一组大型综合建筑,包括灵仙宫、寥阳殿、昊天殿、葛仙公殿、东岳殿、藏经殿、御书阁、玉像阁、正一堂、靖谷堂、丹井室、藏丹室等,此外,还有外围四十九堂的名绩。
现宫观于1991年重建,由朝阶、宫门、正殿三部分组成,占地2000余平方米。前对阁皂山主峰凌云峰,后倚东西两山,正殿座北朝南,重门深院,翼以修廊,混合结构建筑,歇山顶、琉璃瓦、飞檐高脊、彩壁丹墙、拼条花窗,气势恢宏,殿中供奉葛仙翁、张天师、许真君塑像三尊,道貌庄严令人肃然起敬.宫内香火终年不断,游人如织。
2、紫阳书院
位于樟树阁皂山九龙谷景区骆驼峰南麓,占地面积860平方米,其中庭院面积508平方米。是灵宝道派按照“三教合一”理论思想,供奉儒、释、道三教鼻祖孔丘、释加牟尼、李耳神像的观宇,也是名人讲道论学、唱和燕息的场所。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曾两度应邀在这里讲学,听众多达数百人。因朱熹别号紫阳,故道德宫又称紫阳书院。
3、鸣水桥
位于樟树市区东南34公里的閤皂山凌云峰峡山口,四周崇山峻岭、翠竹苍松、壑深流急。建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桥拱至今保存较好。是江西省现存的两座北宋石桥之一(另一座是庐山的观音桥)。
该桥建于峡山口悬崖之上。凿崖为基,以长条石砌桥座,用长0.58米、宽0.44米、高0.34米方石7块,自左至右砌为单拱,自上游纵向并列砌17道拱圈,联为单瓮。石桥内空高2.5米,宽2.6米,桥身横砌长条方石,拱上再覆盖两条条石。桥面系用等边方石成对角菱形铺砌,桥长7.3米,宽6.8米。桥上两侧设栏杆,由望柱、栏额、华板、地袱相构。望柱雕刻莲花瓣头,栏额、华板、地袱均为素面。桥瓮内,东岸基石上17道拱圈,每圈的第一块拱石,顺溪流镌刻楷书铭文“大宋政和元年辛卯岁閤皂山道众化缘信”,西岸逆流方向刻有“人财物建此石桥至四年冬至日毕工谨题”,字清晰可识。
鸣水亭在清初焚毁, 1934年閤皂山住持欧阳明性重建一亭,1958年因修公路上山拆除。清江县人民政府于1979年冬季至翌年春季对鸣水桥按原貌进行整修,并采取了迁公路保护古桥的措施。
1957年7月1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鸣水桥和一天门”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筑卫城遗址
位于樟树市东南9公里的大桥乡洪光塘村东土岗上。清同治九年《清江县志》载:该地“乡民筑城以自保”,因以得名。城垣东西宽410米,南北长360米,城最高处达20余米。面积14万平方米。1947年,饶惠元先生(原樟树中学教师),利用节假日带领学生,在樟树市大桥街道办事处(原大桥乡)洪光塘村的东南土岗,采集大量石器、陶器标本,发现了筑卫城遗址。1957年江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74年,省、县博物馆人员和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联合进行第一次科学发掘,1977年,省、县博物馆人员和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进行第二次科学发掘。两次发掘共揭露面积566平方米。
该遗址文化堆积厚约3~4米,划为5层:①A层为扰乱层,乃近两千多年的积淀;①B至②层为上文化层,相当于商周时期,属奴隶社会;③至⑤层为下文化层,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属原始社会末期。该遗址包括新石器时代、夏代、商代、西周、春秋、战国六个时期的文化堆积,上限距今约4500年。
出土的文物、遗迹、石器有斧、刀、铲、凿、砺石等。陶器有陶鼎、罐、碗、盘、壶、杯、缸、陶纺轮、陶网坠等。遗迹有房基柱洞30余个,经过培烧的红烧土块,铺筑平整的卵石硬面。
社会经济:出土砍伐器石斧16件,掘土器石奔12件,刮削器石刀8件。标志当时尚处“刀耕火种”原始农业阶段。
2001年6月,筑卫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吴城遗址
位于樟树市西南44公里的山前乡吴城村,处萧江上游的丘陵坡地。黄明弓、吴城、城山村及正塘山一带均发现商周遗物,分布面积约4平方公里。遗址中心在吴城村土城内,面积为61.3万平方米。是长江以南首次发现的大规模商代人类居住遗址。吴城又名铜城。1984年,清江县(今樟树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73年9月该地修建吴城水库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1974年10月,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专家、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和省、县文物工作队队员联合进行抢救性发掘。1975、1979年,省、县文物工作队又进行了第四、五次发掘。尔后,又在厦门大学人类学系考古专业师生的参与下,进行第六次发掘。先后共揭露面积2400余平方米。遗址文化堆积厚2~3米,划为7层,分三期文化:第一期,相当于商代中期;第二期,相当于殷墟早、中期;第三期,相当于商末周初。
发掘共清理房基2座、陶窑2座、灰坑和窑穴55个、墓葬16座,出土较完整的石器、陶器、铜器、玉器、牙雕等900余件。
遗址具有中原文化因素的文物、遗迹的出土,否定了“商文化不过长江”的论断。吴城遗址1987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荣获“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同年,国家文物局将该遗址列入“十五”期间大遗址保护50处重点之一,定性为商代中晚期的都邑遗址。
6、樊城堆遗址
位于樟树市区西南约24公里的刘公庙镇庙下村东侧、雌溪上游。据清同治九年《清江县志》载:“樊城樊将军旧宅”,因以得名。
1975年,清江县(现樟树市)博物馆考古人员在距该遗址几华里的横塘村,出土了商代龙足虎耳青铜鼎后,扩大调查范围时发现了该遗址。后来,又通过县博物馆、省文物工作队、广东省中山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先后三次发堀。遗址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延续到商周时期。它的文化面貌,不但与樟树市境内其它新石器时代遗址同一类型,和新余的拾年山、九江的神墩、永丰的尹家坪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也属同一类型,并且与湖南东部的岱子坪、广东北部的石峡等新石器时代遗址有许多相同之处。可见,该遗址先民是一支分布在赣江中、下游,与湘东粤北有联系的原始部落。考古学者称它为“樊城堆文化”。
该遗址高出周围稻田1至3米,南北长124米,东西宽101米,周长380米,面积1.2万余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2至4米,是一处典型的土墩遗址。
樊城堆遗址通过三次考古发掘,出土的生产工具有石斧、石锛、石铲、石刀、石镞、网坠、陶纺轮、石钻、砺石等;生活用具有杯、盘、碗、钵、豆(即高圈足盘)、罐、壶、水缸等;陶炊器有盘形鼎、罐形鼎、釜形鼎、壶形鼎等;制陶窑址和陶拍、陶垫均有发现;制陶方法有手制、轮制、泥条盘筑均有;陶器的装饰工艺纹饰,多系刻划、压印、剔刺,亦有彩绘,其纹样达40多种,如粗细绳纹、方格纹、间断绳纹、交错绳纹、菱形回字纹、凸棱纹、长方纹、编织纹、篮纹、菱形纹、席纹、曲折纹、圆窝纹、凹弦纹、网结纹、回字纹、旋纹、篦点纹、锥刺纹等,以及变体云雷纹、圈点、蕉叶、米字、$形、旋涡纹、交错篮纹等;还有彩绘、镂孔等装饰艺术;遗迹有房屋、灰坑、陶窑、墓葬等。
樊城堆遗址的社会经济形态是由母系氏族社会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的形态。人们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农业、畜牧业、渔猎等经济的繁荣,逐渐学会构木筑土,建造房屋。樊城堆遗址发现地面建筑大量柱洞和草拌筑红烧土块堆积,其定居后的社会经济是以农业为主,捕鱼狩猎为辅的生产形式,同时也发展了制陶和纺织手工业,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
1987年,“樊城堆遗址”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通慧禅寺
通慧禅寺始创于唐初年间(公元626—631),当时京城高僧道宣律师途经此地,见当地民风纯朴,因缘殊胜,宣师心喜,遂开田建寺名曰“通慧寺”。会昌年间(公元841—845)观察使李元爽倾幕希运禅法遂迎师至通慧寺,时常请益。希运禅师住寺时,黄檗门风,盛极江南,常以棒喝之法启悟弟子。后来这一方法被门人临济义玄继承下来,发扬光大,创“临济宗”。原寺有正殿、三官殿、地藏殿、观音堂、功德堂、方丈、禅堂、库房、园圃等,建筑宏大,总面积约计2000平方米,正殿进深44.6米,宽13.6米,高5.8米。栋柱四排,柱身直径尺余。悬山顶,泥瓦覆盖,脊冠霁虹空瓶。殿内原有文天祥题“功德堂”和清乾隆帝所书“大雄宝殿”匾额,寺僧法通所建“公立十方碑”嵌于正殿二门左侧墙上,碑文“缘本山未兴樟镇以来先有此寺”语,后与殿堂均已毁弃。 通慧寺历史悠久,高僧辈出,宣祖之后,有黄檗希运禅师、黄梅归云禅师、慧僧了明禅师;宋有了常禅师;元有法净禅师;明有谌然、道如禅师、无相大智禅师;清有法通禅师;民国有了空、圆光禅师;建国初期有大仁、海莲禅师,1958、1983年,二僧相继病故。
现通慧禅寺座落在樟树市店下镇,于2005年重建。2008年10月13日,通慧禅寺万佛殿奠基,该项目结合佛教文化与园林文化进行设计,投资1.5亿元,占地面积200亩。
8、永镇塔
位于樟树市西南约17公里的永泰圩,赣江堤畔。清同治《清江县志》永泰团图载:“市前小港,明成化末,赣水暴涨冲决,遂成大江,因水势直下,建永镇塔以控下游。”清光绪十七年(1891)“辛卯风灾”,塔上层倾入江中。二十一年(1895),乡民乐捐整修,由9级改为7级。迄今塔身保存完好。
塔身以花岗石砌基,青砖作平台。从下而上,分7级逐级递缩。通高24米。每层设6门,3虚3实,逐层轮转,塔壁白灰粉饰。腰檐皆以青砖叠涩铺挑出,上盖青石吻鳌斜出联角,雕作翘式;顶层以青石覆盖,成六边形,6角均悬风铎。塔顶覆钵式刹座并置露盘,上冠圆光。塔内从基台至顶树大木柱一根,各层置井字形木架。原设楼板、木梯,现毁。塔砖压印铭文,有“洪永昌修”、“洪永昌会公修”、“永镇塔砖”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