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鱼灯
“鱼灯”又称“吉祥灯”、“太平灯”、“幸福灯”,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相传北宋年间,包拯到陈州放粮得胜回朝后,为大放花灯,曾普召全中国各地向朝廷敬供花灯。当时无为人敬献了八条鱼(“鱼灯”),得到朝廷赞扬。就这样,无为民间舞蹈“鱼灯”就保留下来了。表演时,数十位村民身着传统服饰,高举着一盏鳌鱼、一盏麒麟、八盏鱼灯相继登场,在喧天的鼓乐声中进行表演,舞出“鲤鱼摆尾”“鲤鱼戏水”“鱼跃龙门”等艺术造型。解放后,无为民间舞蹈“鱼灯”有了长足的发展;1956年曾到北京怀仁堂参加了全中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获得了好评。2010年,无为鱼灯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舞蹈类。[22]
剔墨纱灯
无为剔墨纱灯,又名宫灯,
无为剔墨纱灯(3张)
有300余年历史,安徽省志列为皖地八大特产之一。相传北宋米芾就任无为知军时,运用绘画技艺在灯笼壁面绘上人物、山水、龙凤、花卉等图案,借以与民同乐。无为纱灯在借鉴吸收历代流行的蔑扎、纸糊、染色“彩灯”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将木工、雕刻、漆工和绘画艺术融为一体,经过加工、成型、油漆、绘画、剔墨等项工艺制作而成。[23] 框架取料檀木或红椿,并用龙头凤头、象鼻、虎脚装饰,灯壁四周镶罩纱绢,绘以花卉、山水、人物等形象,经剔墨工艺和点睛手法,画面人物眼睛,在烛光穿射下频频闪眨,栩栩如生。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