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山历史人物

家乡区县: 江西省高安市

三清山历史人物
历史:
江西历史发展渊源甚早。春秋战国时代,大部分先属越,后属楚。秦为九江郡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向五岭以南沿海扩展势力,在省境开辟了通达岭南和闽越的通道。西汉时,鄱阳湖平原和赣江、抚河沿岸谷地农垦逐步兴起,南昌、九江开始成为江西政治、经济和交通中心。西晋末年,随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由北方迁入鄱阳湖周围地区的人口渐增,带来了北方的先进耕作技术。至南朝时,江西已有大量粮食东运,成为当时南朝粮食主要供应地之一。迨至唐代“安史之乱”以后,省境不仅北部平原及南北通道沿线地区农业兴盛,而且东北、西北及中部丘陵区也广泛开发,并陆续设置县治。粮食、茶、麻等作物有很大发展。当时,浮梁(今景德镇市)茶叶已为著名商品。纺织、陶瓷以及银、铜、铁、铅等采冶业均有所发展,商业渐发达。唐代为发展对外贸易,再度开辟穿越大庾岭、南达广州的驿道,各国使臣也沿此路线利用长江水运辗转抵长安。故南昌、九江成为商旅汇聚的繁荣都邑。昌南(景德)镇瓷器则已名闻天下。 南宋及元初,省境陆续兴修了多处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中原人口再次大批南迁入境,偏僻山区逐渐开发。在农业较发达地区,农作物生产开始萌发专门化过程,北部地区小麦种植普遍,茶叶产地日增,婺源茶叶誉为绝品;朱橘、柑橘、金橘运销京师;景德镇成为闻名全国的瓷都,瓷器远销欧洲。南宋后,渐为中国瓷器制造业中心之一。
明、清时期,省境民屯普遍,水利工程又有更大发展。明初垦荒面积曾达43万余公顷;手工业以冶铁、炼铜铸币业著名;手工造纸遍布各地;制瓷业日趋发达,到明初官窑、民窑已近3000余座,年可产瓷器数十万件。除南昌、九江外,清江、吉安、临川、赣州等自明代起亦成为较大都邑。九江商业尤为繁盛,被列为中国三大茶市、四大米市之一。景德镇、樟树镇、河口镇、吴城镇,均以手工业或商业、航运发达而号称江西“四大镇”。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58年九江辟为商埠,1861年正式开埠通商。尤当长江航运兴起后,九江成为江西最大物资集散中心。至清末,九江逐渐取代了南昌的经济地位。此后,由于帝国主义的掠夺,江西已有所发展的茶叶、粮食、烟叶、苎麻、蓝靛等的生产备受排挤减产。已有一定基础的纺织、造纸、瓷器等手工业遭严重打击。近代工业落后,唯煤矿和钨矿的开采略具规模。1898年萍乡煤矿大量开采,为便于煤炭外运,1905年修筑了萍(乡)株(洲)铁路。1908年萍乡煤矿并入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同年又修筑了南浔铁路。同时省内丰富的钨矿资源亦深受帝国主义掠夺,从1917~1918年开始大规模土法开采赣南大庾、西华山一带钨矿,此后又扩及龙南、全南、崇义等县共30多个矿场,资源破坏极为严重。至1923年汉阳铁厂停办之后,萍乡煤矿产量大幅度下降。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后,特别是井冈山根据地建立后,江西成为中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中心。直到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红军主力才撤离江西。在此期间,南京国民党政府对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多次“围剿”与疯狂破坏,致使人口大量流散和死亡,经济发展滞缓。1936~1937年随浙赣铁路的建成,大大加强了江西与苏、浙、沪等地的联系。1939年日寇入侵,江西经济日趋萧条。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江西原有工业破坏无遗,全省粮食产量较抗战前最高年产量减少60%,森林面积缩减30%,70%的油茶林面积及85%的茶园面积陷于荒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省经济方得到恢复和发展。

率民工引水入上游数十里古城中临时滞洪,使下游浅涸,得以抢修堤防。次日古城水满,而堤防完工,汴流复行,众皆服其机敏。又主持引汴入蔡工程。后积劳成疾,病卒于扬州光山寺。
王 韶 (1030—1081) 字子纯, 德安人。 北宋军事家。进士。上《平戎策》,言取西夏必先复河湟。 神宗信用,任以西事。用兵有机略,招降羌人部落,置熙州(今甘肃临洮),又取河、洮等五州,形成对西夏包围之势。以功为观文殿学士、礼部侍郎,召为枢密副使。后罢去,历知洪州、鄂州。谥襄敏。
晏几道(约1030—约1106)字叔原,号小山,临川人。北宋词人。晏殊第七子。仕途不得意,晚年家道中落。其词工于言情,多感伤情调。有《小山词》。
李 常 (1031—1094)字公择,建昌(今永修)人。北宋藏书家。进士。年少时曾读书于庐山白石庵,藏书近万卷。仕宦于外则留书僧舍以利后来学者,人称其居为“李氏藏书山房”,苏轼为之记。王安石变法时官右正言、知谏院,对新法多有驳议。哲宗立,任户部尚书,进拜御史中丞兼侍读,加龙图阁直学士。后以反对凭诗论人罪,出知成都,暴卒于途。 有《文集奏议》、《诗傅》、《会计录》等。 刘 恕 (1032—1078) 字道原,筠州(治今高安)人。北宋史学家。十八岁中进士,官至秘书丞。博闻强记,笃好史学,参与《资治通鉴》的编写。凡史事纷烦难治处,皆由其处。对“魏晋以后事,考证差谬,最为精详”。魏晋南北朝、隋及五代十国的长编和全书义例的确定,也“多出于恕”。有《通鉴外纪》等。
曾 布 (1036—1107) 字子宣,南丰人。北宋大臣。与兄巩同登第。参与制定青苗、募役、保甲、农田水利等新法,任翰林学士兼三司使。曾条析批驳韩琦攻击新法之疏。哲宗亲政,任知枢密院事。徽宗时任尚书右仆射,主张调和新旧两派,被蔡京排挤,放逐在外,死于润州(今江苏镇江)。
宋元时期历史人物(4)
王克明 (1069一1135) 字彦昭,乐平人。北宋医家。以医术行江淮苏湖间,于针灸尤精。知书尚义,尝数千里赴人之急。南宋初创海州宋军大疫,在军中治愈近万人。 先中礼部试,任医官,后迁内翰林医痊局。
朱 弁 (?一1144) 字少章,婺源人。南宋文学家。朱熹族叔祖。建炎初,以太学生擢任通问副使赴金,不屈于金人诱胁,被扣留十六中方归。为文援据精博,曲尽事理。所作怀念故国之诗,深切婉转。有《风月堂诗话》等。
洪 皓 (1088一1155) 字光弼,鄱阳人。政和进士。建炎三中(1129),奉命赴金,被扣留十五年,拒绝高官诱惑,不为杀戮所屈,多次密向南宋报告军情。回宋后,揭露秦桧的叛徒罪行,被贬英州九年,南移袁州中途病卒。所作《江梅引》四首,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热情。有《鄱阳集》、《松漠纪闻》等。
欧阳澈 (1091—1127) 字德明,祟仁人。靖康元年(1126)以布衣上安边御敌十策,又两次上时务十事,提出改革政治和抵御金兵的建议。次年赵构即位,又至南京(今河南商丘)伏阙上书,斥责主和派黄潜善、汪伯彦的罪恶,被赵构杀害。有《飘然集》。
周执羔 (1094一1170)字表卿,弋阳人。南宋天文学家。宣和六年(1124)进士第二。累官至礼部尚书、侍读学士。奉命厘正统元历,推日月交食,考五纬盈缩,以纪气朔寒暑之候。撰《历仪》、《历书》、《五星测验》各一卷。
吴 曾 字虎臣,崇仁人。博闻强识。绍兴十一年(1141)献所著《左传发挥》得官,后迁工部郎中,出知严州,去贪吏,恤良民,善政著闻。作《能改斋漫录》十八卷,记载当时史事,辨证诗文典故,解析名物制度,引述重要作家的逸诗、逸文,对研究唐宋文史有重要参考价

值,在南宋笔记著作中堪称佳本。
胡 铨 (1102—1180)字邦衡,号澹庵,庐陵(今吉安)人。建炎进士。金兵渡江,进逼赣州,他召募义兵,保卫乡里。后任枢密院编修。绍兴八年(1138年),金使“诏谕江南”,气焰嚣张,而赵构、秦桧决意乞和。铨上疏抗争,激愤指出含垢忍耻屈膝称臣,乃“竭民膏血而不恤,忘国大仇而不报”,请斩秦桧以平民愤。疏文在民间刻印传读,金人出千金募求,知南宋有人。秦桧以“狂妄凶悖、鼓众劫持”罪将铨除名编管新州,再改吉阳军(今海南崖县)。桧死移衡州。孝宗即位,复起用,以资政殿学士致仕。谥忠简。有《澹庵集》百卷。
洪 适 (1117—1184) 字景伯,晚年自称盘洲老人。鄱阳人。南宋金石学家。洪皓之子,与弟遵、迈并称“三洪”。绍兴十二年(1142)与遵同中博学鸿词科,赐进士出身。累官至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谥文惠。工文词,好收藏金石拓本,并据以证史传讹误,考核颇精。有《隶释》二十七卷,《隶续》三十一卷,还有《盘洲集》八十卷等。 洪 遵 (1120—1174)字景严。南宋钱币学家。官至同知枢密院事。谥文安。所作《泉志》为最早的钱币学专著。另有《翰苑群书》。
洪 迈 (1123—1202) 字景庐,别号野处。南宋文学家、史学家。孝宗时,历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兼侍读、直学士院。以端民殿学士致仕。谥文敏。四十年成《容斋随笔》五集。该书是关于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笔记,考证了宋以前的一些历史事实、政治经济制度,记述了不少词章典故,对宋代的史事记述尤详,是宋人笔记中很出名的作品。 还有《夷坚志》、《野处类稿》、《万首唐人绝句》等。
宋元时期历史人物(5)
王克明 (1069一1135) 字彦昭,乐平人。北宋医家。以医术行江淮苏湖间,于针灸尤精。知书尚义,尝数千里赴人之急。南宋初创海州宋军大疫,在军中治愈近万人。 先中礼部试,任医官,后迁内翰林医痊局。

苏苏七七(2015-05-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