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应城教育的泰斗

家乡区县: 孝感市应城市

现代应城教育界,可称泰斗的是胡文玉、胡茂实父子。

胡 文玉先生(1886-1971),字鸣盛,应城城关人。1905年进县立高等小学堂。因成绩特别优异,经校方特许提前毕业,免试进入德安府中学堂。 1911年8月,他在父亲及大哥的支持下,赴汉考入江汉大学,先攻读历史,后改学法律,视野逐渐开阔,求学之志愈坚。1913年7月,邀约同学刘博平(广 济人)等进京报考北京大学,以优异成绩进入北大文学院中国哲学系第一班专修哲学。其时,恰逢章太炎在京举办“国学讲习会”,便师承章氏,研习经学、史学及 诸子百家。1918年7月毕业,获北大文学学士学位,旋即受聘于北大国学研究所,协助整理明、清两朝档案,同时兼任国史编纂处湖北省名誉征集员。1921 年,改任北京医科专门学校教授。是年5月,参加北京八所国立高等学校教职员联席会议,并出任秘书。在秘书长李大钊的直接领导下,从事进步活动。

1927 年4月28日,共产党人李大钊被奉系军阀杀害。胡文玉愤然弃职返回应城,被推选为县民大会副主席兼总工会秘书。后出任县教育局长,对县立中心小学的教育教 学有诸多的改进,如不准体罚学生,劝导教师上课不要死板着面孔,对学生要善于启发和引导。他还利用职务之便,尽力拥护共产党员和革命者,遂为地方顽固势力 所不容。不久辞职,再赴北平从事学术活动。

1929 年8月,胡文玉应聘于北平国立图书馆,为该馆编纂委员会委员,兼写经组组长。1935年7月,胡文玉应邀赴青岛出任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兼图书馆主任。次 年,仍返北平就任故宫博物院特询委员会委员。“七七事变”后,离北平南下,拟取道武汉转赴云贵川。途经广水时,火车遭日机轰炸,交通受阻,方辗转返回应 城。1938年10月,县城沦陷,举家迁居黄家滩。身栖小楼,终年闭门不出。日寇欲利用其声望,多次“邀请”出任要职,皆为其拒绝。

胡 文玉在避居期间,坚持每天看书学习,研习书法,修订古籍,写了约20万字的《唐诗选读》。他坚持不让孙子们上敌战区的学校,免受奴化教育的毒害。为了不荒 废学业,他督促其子茂实辅导孩子们学国文、英文,其侄茂绩辅导他们学习数学,自己也抽空指导他们读《左传》、《吕氏春秋》、唐宋名家诗词等。这样使孙辈的 兄妹三人在战乱时期不仅没有影响学业,而且都有所学,大有长进。

抗战胜利后,胡文玉一家从黄滩迁回城关寓住于设在马坊街的县立中学内,其子茂实担任该校教员。1947年,他主持应城县文献征集委员会的工作,搜集、整理成了5万余字的“应城抗战史料”初稿,以具体翔实的史实,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在应城的滔天罪行。

应 城解放后,胡文玉被选为省政协委员及湖北省各界代表会议特询代表,驻会常委;后又当选为省人大代表,县人大代表。1955年,当选并出任应城县副县长,主 管文教卫生工作,长达13年。在任期间,他十分重视和关心应城教育事业的发展,经常为学校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入学、升学、教育经费、师资培训以及扫盲等问 题,主动找县长、县委文教部门的同志商量,寻求解决办法。1954年县第一届人代会上,他和王育之先生联名建议在城关大南门内右侧划拨一块空地,由政府拨 款,将设在公园内的原中心小学迁出,新建一所小学。这个建议被大会通过,县政府立即组织财力、物力、人力付诸实施。一年后,新的中心小学(即现在的实验小 学)建成。他经常向学校的教师提出“教师必须为人师表”;对县里每年至少集训教师一次,以提高教师思想、教学水平的作法,极表赞同。1957年,学校重视 劳动教育却削弱了课堂教学,他为此找县委文教部负责人提意见说:“劳动教育要搞,但学校应以教学为主,学生总得要读书,不读书就不叫学生”。

胡 文玉不仅是一位从教多年并主管过教育行政的教育工作者,而且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他精通哲学、法学,而且对经学、史学、训诂均有很深的造诣,尤精于文 学、音韵及版本、目录、校勘之类。他早年在教学期间,即著有《扁鹊仓公列传注》、《陈士元年谱》、《故宫杂钞》、《四库汇要目录索引》、《唐诗选读》等著 作数十种。新中国建立后,他在分管工作之余,又著有《周濂溪》、《高似孙子略补注》、《陆贾新语注》、《唐妇女诗抄》、《木农具结构图集》(与李必达合 著)、《又玄集注》、《德安府艺文志》。胡文玉先生在晚年,还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先后完成《伟大革命导师恩格斯年表》、《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年表》、《伟大 革命导师列宁年表》等的写作,达40余万言。他计划在有生之年,完成斯大林、毛泽东两个年表,却因“文革”的影响,未能如愿。

胡文玉先生于1971年10月30日逝世。身后留给子孙的钱财无几,但给社会留下了一笔知识财富,成为人们对他永久的纪念。

胡文玉先生有四子两女,长子茂实,出生于1904年,曾用名慕实、振声。1930年毕业于武昌中华大学外国文学系。此后,长期在应城从事教育工作,执教40年,他辛勤耕耘,教育有方,深受历届学生的尊崇和喜爱。

初雪照晚晴(2015-05-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