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达为藏文音译,是礼帛之意,是一种作为礼品的长条丝织物或麻织物。哈达在西藏作为礼品的历史悠久。方志《蒙古·二卷》中云“所谓哈达者,帛也。或以绸、或以白、或蓝、长短不一,长约一尺五寸或一尺二寸,两端有拔丝,约半寸许,其长短视受者分级而定。”哈达长度不等,上绣“八宝”“云林”等图案,图案象征幸福、吉祥。哈达越长越宽越显尊重中国西藏、内蒙、青海等地藏族和部分蒙族人民表示敬意和友好祝贺用的礼仪用丝巾。织物组织疏松、牢度较差,采用提花(常用回纹或大团花)或平纹组织,色彩以本白或天蓝色为主,也有用红、黄等色的,有时还可用闪色织花或金线织入,纹样有吉祥如意等寓意。哈达的幅度与长度不一,一般幅宽1市尺多,长达丈余。由于礼仪要求整幅、整段,哈达需带有布边,两端要留有经纱须穗。哈达原先在手工织机上织成,目前也常在工厂中用织绸机成批生产。
哈达 - 起源发展
哈达图册
哈达是当今中国藏族敬献给贵宾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珍贵礼物。哈达可能起源于远古中国的珍贵礼物—— “玉帛”的“帛”。文献记载大禹治水成功,大会天下诸侯,执玉帛与会者万国。中原的玉帛,“玉”字从王,应指雕刻有王室标记图案“饕餮纹”的玉器,如琮、璜之类;“帛”字从白从巾,意为“白巾”,也意为“顶级丝巾”(因为帛字与伯字发音相同且都以白为声,而伯字从人从白,义为“兄弟排行第一”,则帛也是丝、麻、葛、毛诸多纤维织物中排行第一者,故有“顶级丝巾”之义)。帛字中的“巾”,在汉语中指长方形的布。“玉帛”一词的本义是“在共尊帝王为家长的中华大家庭里(以玉表示),天下诸侯相互礼敬对方为兄长(以帛表示)”,引申义为“兄弟部族亲如一家”。
看来,远古的“帛”在颜色、材料、形制、功能诸方面与今日所见藏族哈达相同,因此有理由认为藏族哈达的终极来源,可能就是远古的“帛”(藏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禹时代。巧合的是,大禹的出生地四川省的汶川县,现今就居住着不少藏民)。关于哈达的具体来源,现有多种考证。十六世纪中叶,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鄂尔多斯接受了藏传佛教僧侣手中的哈达,作为日常礼仪不可缺少的物品,并世代相传。据《马可波罗游记》载:“在元旦这一天,大汗统治下的各省和各王国中,拥有领地或掌有管辖权的要员,都纷纷给大汗进贡金、银河宝石等贵重礼品,并且要配上白布,意思是祝福皇帝陛下万寿无疆,财源充足、享用不竭。”可见,献哈达有吉祥之意。
根据有些学者分析,哈达这一名称开始出现于八思巴第一次返藏之时。众所周知,八思巴是藏族历史上,特别是中央同西藏地方关系史上非常重要的历史伟人。他于1244 年随其叔父萨迦班智达·贡嘎坚赞前往西凉(亦称凉州,今甘肃武威)会见元太宗次子阔端。元世祖即位后,八思巴被尊为国师、帝师。他于1265 年第一次返藏时,向菩萨、佛像和僧俗官员敬献、赐奉哈达。
哈达图册
哈达是一种礼仪用品。献哈达是蒙古族人民的一种传统礼节,拜佛、祭祀、婚丧、拜年以及对长辈和贵宾表尊敬等,都需要使用哈达。处于游牧经济形态下的古代蒙古人,在外出途中,常常要携带奶食品,奶酒或其他干粮,遇有路人,不管相识与否,都要主动攀谈,问候,并互相交换食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就发展成一套易物的习俗。发展到后来,就有了交换鼻烟壶和哈达的习俗。
在过去,使用哈达有一定的规矩、规格和形式:平日里,各级官员都得按自己的身份或名号去使用哈达,不能越轨乱礼。私人和民间使用哈达要随便一些,没有那么严格的规矩,亲朋至友间也有使用内库哈达的。献致哈达也有一定的规矩和形式:按约定俗成的规矩,对上敬献,对下赐给,平级之间互赠,前辈、同辈和晚辈之间也是如此,都有一定的规矩和讲究。对上呈献哈达要双手捧上,或通过代理人转献;将哈达赐给下级时,一般把哈达系于对方的颈项,平级之间则把哈达捧送给对方手中。根据不同的用场,哈达的敬献致送的方式也有所区别。
使用哈达的场合相当多。红白喜事、迎来送往、致谢等等都能派上哈达的用场。根据不同的用场,哈达的折叠方式也不同,一般讲有访问式折叠法和敬献式折叠法。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