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米饼是龙门县有名的传统特产,游客到龙门县永汉镇品尝到美味的炒米饼之后,都不忘带上几盒送给亲戚朋友,和他人一起分享美味.龙门县有龙城、蓝田、龙田、永汉等多地盛产米饼,龙城街道处于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米饼自然汇集了众家之长。
在龙门县城的老城区,分布着木匠街、卖箩街、饼街、谷行街等,街名显见当年商品交易成行成市的特色。在这几条老街里,就散落着10多家米饼店,通常是门口放一个货柜,柜上摆着箱装和散装的米饼,店堂内则是米饼制作工坊。
龙门米饼以优质冬米,精选花生为主要原料,盐、糖为辅作佐料精制而成。龙门米饼的制作工艺并不复杂,但对原料的选择非常讲究。首先,选择当地优质冬季大米炒熟,磨成米粉,然后用糖浆和米粉使其具有黏性,同时,选择炒熟的花生或芝麻并将其碾碎,并拌以红糖或白糖。其次,先将米粉铺在米饼模板上,再将馅料装入,然后再铺上米粉,再用平底锤子敲打饼面,直至饼面光滑平整。成形的米饼一般要用明火烘干,为干饼,保质期有6至8个月,易于保存和携带。龙门米饼也可以不烘干,为湿饼,新鲜,不掉粉渣,甜味香味更佳,只是保质期稍短,只有半个月时间。
其以“皮薄馅多,爽脆可口,咸淡适中,清香宜人”的特点赢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现时,龙门米饼有“永清饼”和“蓝田饼”两种。“永清饼”个体较茶杯口大些,“蓝田饼”似钱币大小。包装有纸盒和罐装两种。2001年县有关质检部门为龙门米饼制定了质量标准,促进了龙门米饼的销售。全县2002年米饼总销售量逾1000万只,产品主要销往珠三角,并远销港、澳、台等地。
提起炒米饼的历史,龙门县永汉镇文化站站长何富声介绍说,相传宋朝后期,有一位姓吴的老太太家里很穷,经常要讨饭吃。有一天,老太太讨到了很多人家弃之不要的锅巴,她拿回家后泡上汤,当饭吃了两天还是没有吃完。于是她把吃剩的锅巴晒干,以备讨不到饭时当干粮。后来,她又把储备的锅巴拿出来充饥,用糖和着锅巴吃。吃剩的锅巴和糖,老太太随手捏成一个甜饭团烤干,继续留下来充饥。后来,人们发现这种吃法味道不错,还可以保存较长时间,口感又粉又酥,于是把这种食品叫做“粉酥”。吴老太的“粉酥”从那以后流传开了,成了炒米饼的雏形。
龙门炒米饼,以前又称年饼,龙门人有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炉火旁吃年饼的习俗。据记载,这一习俗始于明代,历史悠久。即便是今天,龙门县一些乡村人家也还保留着除夕前打年饼的习俗。如今,炒米饼成了游客欢迎的特产,已经走出了龙门,销往了广州、深圳、东莞等地。为此,永汉镇文化站近日将龙门炒米饼生产手工技艺申请为龙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有更多人了解龙门炒米饼的历史,让炒米饼的生产工艺得到更多的传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前每家每户制作米饼的情景已一去不复返,只有一些乡村人家还保留着除夕前打年饼的习俗。米饼,也再不是过年过节时才能吃得上的稀罕食品和“高贵”礼品,不过,龙门将米饼当礼品甚至年货的习惯,依旧保存了下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