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凤卧湾长寿面
走在凤卧镇凤卧湾村,只见沿村道路两旁摆放着一排排晒长寿面的木架,村民们进进出出,忙着晾晒长寿面,细细长长如银丝的长寿面与周边田野相间,好一幅田园风光。
凤卧湾长寿面细、滑、鲜,既是可口的美食,又是延年益寿的象征。凤卧湾长寿面经过三百多年的历史沉淀,现已形成一种富有地方文化和风俗的特殊面食,并在凤卧湾民俗史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特殊印记。三百多年来,凤卧湾的长寿面与凤卧湾人的生活紧密联系,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今年67岁的黄老伯是凤卧湾村做面“高手”,从20多岁开始到现在,已有40多年了。长寿面的制作工序看似简单做起来却复杂。为了让我们清楚了解整个工序,黄老伯亲自做了示范。和面、割面、盘面、熟面、上面、拉面、晒面,共有七道工序,黄老伯是手口并用,那副认真的样子宛若一位正在为学生传道解惑的老师。黄老伯说,制作长寿面最重要的不是过程而是“火候”。用村民的话来说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且这个“火候”村子里只有男子掌握,颇有些“传男不传女”的味道。据介绍,“火候”主要体现在点盐和拉面这两道工序上。盐可不是随便点的,要随天气变化和空气湿度的变化而变化,很多人做了十几年都不一定能控制好。而拉面,则是一道技术加力气的高难度活了。别看就那么用力一拉,学问深了去了,想拉长拉细又不会断,没个二三十年工夫可是拿不下来的。“风都会吹断”,这是村民对长寿面粗细程度的形象比喻,同时也是凤卧湾长寿面名闻于外的精髓所在。
该村村书记告诉记者,过去村里做长寿面的有160多户人家,差不多半个村子的人都会做。随着近年来经济的不断发展,赚钱门路多了,很多人出门做生意、打工了,如今仅剩十几户人家做长寿面。“现在制作长寿面的一般都是父辈级的,因为制作长寿面太辛苦,年轻人没几个愿意学习这门老手艺了。”但也有村民说,制作长寿面这门手艺是祖传的,一定要传承下去,不能让老手艺失传了。
据了解,长寿面销路打不开,是影响长寿面手艺传承的另一重要因素。现在,凤卧湾长寿面主要销往水头周边村镇,少量往昆阳、鳌江以及温州销售。对凤卧湾长寿面不了解、认知度低,是长寿面市场销路低的主要原因。村民们说:“只要有市场,无论多大的需求,我们都能提供。有钱赚了,自然就会有更多的人制作长寿面,那么手艺就不会面临失传的危机了。”
如今,看着三百年的老手艺渐渐淡化在历史长河中,令人惋惜。作为凤卧湾村特殊民俗的长寿面,村民不愿看到它的味道逐渐被人遗忘,更不愿看到这百年的老手艺就此从他们手中失传。如何打开销路,拯救这即将失传的老手艺,让凤卧湾村村民很伤脑筋,希望有识之士能帮帮他们。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