潢川—黄国故里,黄氏始祖

家乡区县: 潢川县

  

自有黄国,方形成“以国为氏”的黄姓。《元和姓篡》云:“黄,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为楚所灭,以国为氏。”宋郑樵所著《通志·氏族略》载:“黄氏蠃姓,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有黄国故城,在楚與国也,僖公十二年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北宋江夏黄氏族谱序中亦称:“考我黄氏,始于神农、黄帝、少昊、颛顼高阳氏曾孙陆终之后有南陆公,兄弟三人,公居其二,食邑于黄,遂因地而赐姓焉,黄地在河南汝宁府光州十二里,有黄城。”北京、湖南、山西等地出版的姓氏专著以及出自广东、福建、河南等地的黄氏族谱,均有类似的记载。大量史实证明,黄姓源于黄国,根在潢川。

黄氏家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历经沧桑,几度兴衰,不断繁衍壮大,逐渐形成黄姓望族。公元前648年,黄国为楚灭后,国亡家破的黄国臣民,纷纷离乡背井,但他们不论走到哪里都仍是以国名为氏,其中大部分流散到当时的楚国腹地,于是就有了因黄氏迁居而得名的黄冈、黄陂、黄安、黄石、黄梅等地。还有一部分被“浮诸江南,以实海滨”,于是就形成了南方诸多黄氏家族和黄洞蛮壮族的黄姓。

黄姓人于汉代以后逐渐向全国各地发展,后来形成10多个郡姓望族。魏晋南北朝时期,今河南的洛阳、濮阳、南阳,安徽的谯郡(今亳县),湖北的江夏(今云梦)、房陵(今房县境)、汉东(今钟祥北),陕西的栎阳(今临潼东),甘肃的安定(今固原)等地均有黄氏家族定居,其中以江夏黄氏最为著名。黄姓人南下入闽,始于晋代。据《闽书》记载,晋永嘉年间,“中华板荡,衣冠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台湾通志》也记载晋代从中原入闽13姓中有黄姓。这说明西晋末年,在许多黄姓大族因避战乱由中原南迁,成为闽、台、粤等地各支黄姓的开基始祖。如今,黄姓在台湾为第三大姓,故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之说。后世黄姓人不管走到哪里,都以潢川为祖源地。

楚灭黄三百年后,在黄国故址出现了一位伟大的黄姓人物,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春申君黄歇。黄氏第81世祖。宋代邓名世所著《古今姓氏书辩证》中载:“黄为楚灭后,其族仕楚,春申君即其后。”这位留居在黄国故址遗民的后代,为复兴黄氏家族,委身仕楚,为相25载,封春申君,成为战国著名四君子之一,从而给黄姓家族带来了第一次中兴。史料记载春申君于公元前262年被楚顷襄王赐以包括黄国故地在内的淮北十二县。春申君把他的官邸建在黄国故地,他在黄国故地生活有15年之久。公元前248年直到春申君晚年时才改封为江东吴地。因黄歇的封地在黄国故地,因此潢川北城一直到清代仍叫春申镇。

公元前238年,春申君在宫廷内讧(hòng)中遇害,其子孙受株连而被迫流散各地,致使黄氏家族再度中衰。但黄人并没未因此而沉沦,他们分别与原来流散各地的黄氏族人汇合,顽强奋进,不仅渡过了危难,且先后在许多地方形成了望族。据有关史料和姓氏通书证实,黄歇长子黄尚一支,形成了后来的淮阳黄氏和江夏黄氏;次子黄俊一支,形成了后来中原阳夏黄氏;五子黄堂一支,形成了后来的东吴黄氏。继之而起的金华、邵武黄氏望族,皆是江夏黄氏繁衍的分支,今天在海外的黄氏族人,大多是从上述各地先后南迁的。纵观黄姓的播迁过程,其发展脉络清晰可见,即由黄国——黄歇,发展至淮阳、江夏黄氏,进而播衍出金华、邵武等黄氏望族等分支旁系,然后播迁出海外异域黄姓,他们源出一脉,同根同祖。

历朝累代,黄姓人才辈出,各领风骚,对中原文化向南传播及一系列的社会变革,都起过重要作用。继黄歇之后,历代丞相级的人物就多达25人。西汉著名丞相黄霸被誉称为当朝第一循吏;东汉黄香以孝道楷模而流芳千古;后唐黄峭山教子有方且颇具开拓精神,带来了邵武黄族的繁荣;北宋的大书法家、大诗人黄庭坚,元代的女纺织家黄道婆,近代的民国第二开国元勋黄兴等等,其名臣名人之多,枚不胜举。如今,黄姓儿女更是遍布海内外,当今世界黄姓多达七千万人,为中华第七大姓。族人中不乏政治名流、社会贤达、豪商巨贾、学界精英,慈善大家,其中许多佼佼者活跃于国际国内的社会舞台,充分显示了黄氏家族的兴旺发达和勃勃生机。

缤纷小刘(2015-05-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