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之乡——石港

家乡区县: 江苏省通州区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石港镇地处北部,由原来的石港镇、石南乡、五窑乡合并而成,面积为109平方公里,石港镇既是传统农业大镇,又是工业经济相对发达的通州区经济重镇,民族工业起源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现有规模企业51家,其中年销售超亿元企业6家,初步形成了机械铸造、纺织服装、食品制造、化工塑料等四大行业板块,工业经济已成为石港镇的主导产业。

  石港镇是通州区北部的经济、文化、商贸中心,交通、通讯、电力、广播、电视、教育卫生等公共基础设施相对发达,镇内现有四条高等级公路,其中江苏省一级公路洋兴公路穿境而过,直抵江苏省海洋开发重点工程洋口港,以石港为起点的石江公路与苏通大桥连为一体,建设中的盐通、通启高速与石港镇擦肩而过,境内25个行政村已全部建成水泥路,实现了水泥路到村,砂石路到组。石港镇内除了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横贯境内的九圩港大河西接长江,东连南黄海。此外,石港自行建设中的石港大桥和南环路,不仅进一步改善了石港镇的交通和人居环境,而且拉开了镇区建设框架,逐步形成了三横三纵,可环镇绕行的镇区布局和交通架构,为石港镇的经济、社会、环境、人文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石港镇还是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千年古镇,素有“京剧之乡”的美誉。2000年10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京剧)”。其戏剧历史源远流长,群众戏剧演唱、戏剧谜盘、戏剧灯彩和戏剧瓷盘,绘就了石港镇一幅绚丽多彩的戏曲画卷。南唐初,石港即为“静海都镇制置院”五处要塞之一。宋代为著名盐场。明正德十四年,两淮盐运公司由通州(今南通市)移驻于此,石港冠通州盐场之首。发达的盐务,使商贾云集,戏曲事业亦日益发展。南宋德二年,民族英雄文天祥由此歇宿登舟渡海南归,石港人曾以傩戏为之壮行,并留下《石港》等壮丽诗篇。

  旧时,石港寺庙有七十二个半之多,其中都天庙神像两侧供奉着梨园始祖老郎神和已故艺人的老人牌。改革开放后,于1984年建立的镇业余京剧队已发展到30多人,老中青少幼济济一堂,生旦净丑角色齐全,文武场配套演出,有10多人在省市业余京剧大奖赛中分获一二三等奖,并先后接待了省农村文化工作会议、省文明村镇建设会议以及日本羽咋市友好代表团等的参观访问。1987年6月,石港镇举办了首届戏剧节,每届特色各异。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宋长荣,李炳淑、童祥岑、王梦云、艾世菊都曾慕名来献艺《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戏剧报〉、《戏剧报》、《解放日报》、《今晚报》以及省市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均作过报道,称赞“乡镇戏剧节,石港第一家”,石港是弘扬京剧艺术的一方热土,也是群众性京剧演唱活动的典范。

  石港渔湾,又名卖鱼湾,因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复国南归途中驻民于此,并书有《卖鱼湾》三首而扬名。渔湾水乡位于石港镇,与镇区仅一河之隔,水乡主河道流经睹史院、屯天河、戴湾、石北4个村,全长约30华里,流域面积3.75平方公里,保护面积15平方公里。唐代初年,人们在开挖河港时,出土石碣一方,上有“凤凰所栖,乃是宝地,石港新开,幸福万代”的偈语。“凤凰宝地”“石港有石”之说,方始广为传播,代代锦延。

  历史上,渔湾原为海边沙地,后来岸线东移,沧海桑田,沙滩上的海凹处便成了如今曲曲折折,妙曼动人的渔湾水巷。原生态的渔湾,因交通闭塞而得以保留。这里河网密布,港叉纵横。河水清且涟漪,枝头百鸟相鸣,港边芦苇飘曳,岸旁杂树生花;春来簇簇似锦,夏至荫荫如盖,秋到荻荻茫茫,冬临雪飞鱼藏。

顾雪玉(2015-05-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