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境内,属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建于1965年,是中国建立最早的四个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之一。保护区总面积322.97平方公里。2002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以大熊猫为主的森林生态系统,拥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主要树种有冷杉、云杉、红桦、糙皮桦、方枝柏、杜鹃等。区内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和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星叶草、独叶草、天麻、大熊猫、金丝猴、蓝马鸡、扭角羚等。
952年之前,王朗是当地放牧的牧场。1952年10月,川北伐木公司进入白马及王朗林区建立了川北森工局,在王朗进了为期3年的采伐,为宝鸡到成都的铁路修筑贡献了大量的资源。
1959年,中国科学院朱靖等领头在王朗进行科学考察活动,开始规划王朗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可行性。
1963年,四川省在平武县林区划定一万公顷的范围为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为大熊猫和金丝猴,平武县组织专人对王朗林区进行了考察。
1965年,平武县请示将自然保护区建立在王朗,并设立平武县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四川省同意平武县人民委员会关于建立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设立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的意见。建立保护区后,王朗一直由平武县林业局胡家磨经营所代管。
1967年4月,中国科学院、林业部、东北林学院、北京动物园等单位组织人员对王朗保护区进行科学考察。后因文革的动乱考察工作半途而废,考察队员在当地群众帮助下从勿角经广元撤回成都。1968年,继续该次考察活动。
1973年1月,《人民画报》专版介绍了这次考察活动的收获,以及王朗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原始的森林生态系统等,王朗逐渐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
1976年,一场大地震给周边的地区均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破坏。王朗处于地震中心区,但由于王朗具有良好植被,大片的原始森林,从而保护了王朗的山体,保护了王朗的森林资源,为野生动物的栖息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1979年,四川省革委会确定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四川省、平武县共同领导,以省为主。
2002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