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大禹故里

家乡区县: 四川省北川县

北川是大禹故里 据史籍记载,北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之一,中国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夏王朝的创立者、治水英雄大禹的降生之地。唐代以前,县境就建有众多的大禹庙,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大禹诞辰举行祭祀活动的民间习俗延续至今。到境至今仍保存着大量有关大禹的历史遗迹,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于一体的大禹故里风景名胜已成为华夏子孙访古探幽的圣地。

1991年落成于禹里(原县城治城)的仿古建筑大禹纪念馆,已成为人们凭吊大禹功绩、缅怀大禹精神的重要场所;由全国各地大禹及夏文化研究院的专家、学者组成的四川省大禹研究会就设于此。先后编辑出版了《大禹史汇编》、《大禹及夏文化研究》、《海峡两岸大禹文化研究会论文集》等大禹及夏文化研究著作。  北川是革命老根据地 北川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北周武帝保定四年(564)置北川县,唐太宗贞观八年(634)析北川县地置石泉县,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并北川县入石泉县。北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于石泉县置石泉军,辖石泉、龙安、神泉三县,隶成都府路。南宋理宗宝佑三年(1255),石泉军迁治龙安县。元世祖中统五年(1264)升石泉军为安州,石泉县隶安州。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降安州为安县,石泉县直隶成都府。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石泉县改隶龙安府。1913年罢府、厅、州,以道辖县,石泉县隶川西道(次年该称西川道)。1914年,因与陕西省石泉县同名,且彼县设置在先,乃复名北川县。1935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长征进入县境,在县内相继建立了两个县级苏维埃、5个区苏维埃、28个乡苏维 埃,119个村苏维埃政权。苏区人民筹粮运粮,修路架桥,男女青年踊跃支前参军。为红军打通北川峡谷通道顺利西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全 县参加红军运送物资西进未归者达3000余人。7月,红军离境,接踵而至的川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恶霸地主反攻倒算,杀人如麻。全县人口减少近半。北川人民为革命作出了巨大牺牲。1953年11月,四川省革命老根据地建设委员会将北川确定为"革命老根据地"。  现存最早的县志,由时任县令姜炳璋主持编写、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付印成书的《石泉县志》 中详细记载了县境少数民族的渊源、分布、习俗及其被汉化的情况,一张番寨图更是珍贵的历史见证。50年代后,废除民族压迫制度,实行民族平等,未进行民族 识别,大量羌、藏民因其外表特征不明显而长期被视为汉族。80年代初,根据党的民族政策和羌、藏等少数民族的要求,陆续识别、恢复其族别。县内相继建立了 21个羌族乡和羌族藏族乡,占全县31个乡镇的68%。1987年11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自1988年1月起北川按少数民族县待遇",享受相应的 优惠政策。1992年调整乡镇建置时,全县置3镇13乡,其中少数民族乡11个,占全县乡镇总数的69%。自1986年开始进行的争取建立羌族自治县的工 作已历时15年,争取建立羌族自治。 1987年11月,省人民政府批准“自1988年1月起北川按少数民族县待遇”;2003年7月6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北川羌族自治县,同年10月25日举行自治县成立庆典;2008年7月10日,中共绵阳市委、绵阳市人民政府决定由北川代管安县永安镇、安昌镇和黄土镇的常乐、红岩、顺义、温泉、红旗、东鱼6个村;2009年2月6日,国家民政部以民函[2009]41号批准“将安县的安昌镇、永安镇,黄土镇的常乐、红岩、顺义、红旗、温泉、东鱼6个村划归北川羌族自治县管辖”。自建县至2010年,已历1446年。
二、大禹故里历史考证----陕西西安户县
1、《史记·集解》: “崇国盖在丰、镐之间。” 户县就是古崇国。 (见户县地名志239页)
2、《连山易》:“鲧封于崇。鲧,禹父。《国语》谓之崇伯。”说明户县是禹父亲的封地。(见户县地名志239页)
3、《诗经》曰:“沣水东注,为禹之绩。”说明大禹为官后治理了户县的沣河。(见户县地名志37页)
4、宋·《长安志》沣水下注:“昔尧时洪水,而沣水亦滥为害,禹治之使入渭,东注于河,禹之功也。”说明大禹为官后治理了户县的沣河。(见户县地名志37页)
5、明末·《户县志》、清乾隆·《户县新志》、民国·《重修户县志》均载有:户县秦镇地处沣河西岸纪念大禹治理沣河的“禹王庙”。(见户县地名志37页)
6、清康熙·《户县志》之《地舆志》记载:鄠,古崇国也。《连山易》云:大禹的父亲“顬项五代孙鲧,封与崇。”《史记》云:“鲧治水九年,功用不成。其子禹以代~八年间三过其门而不入。”今三过村,传其所处也。(见户县地名志156页)
7、清·《关中胜迹图》:三过村“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处”。(见户县地名志156页)
8、清康熙·《户县志》:三过村在县北二十里。(见户县地名志156页)
9、清乾隆·《户县新志》:三过村“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处”。(见户县地名志156页)
10、民国·《重修户县志》:三过村“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处”。(见户县地名志156页)
11、民国·燕京大学编《1937年户县乡土志》:“今县北有三过村,乃大禹三过其门而不入遗址。” (见户县文物志251页)
12、现代·《户县地名志156页》:户,古为崇国。鲧封于崇,谓之崇伯。禹为鲧子。启为禹子。启与有扈氏大战于甘(户县甘峪口)。据此,三过村相传为禹之家乡无疑。
13、现代·《户县地名志156页》:此为大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处,因名“三过村”。
14、现代·《户县地名志157页》:余姚村,原名禹王村,传说为夏禹之乡,因名。
15、现代·《户县地名志37页》:禹王庙“此为后人纪念禹治沣水之功修筑”。
16、现代·《旅游在户县150页》:三过村,为禹王老家。
故,经钟馗王考证,大禹故里在陕西省西安市户县,户县为大禹,刘海,钟馗故里。

梅梅钟(2015-05-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