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体育馆塑像斜对面,下了梯坎,抬头可见一块熏得黑不溜秋的灯箱,挂在巷子对面二楼的角边上,写着“彭肥肠”三个字。你可别小瞧了这家毫不起眼的小店,它可是长寿“殿堂”级的肥肠食店,有着 23年的历史。 7月18日中午,记者慕名走进藏在背街小巷里的小店——彭肥肠。
3张老木桌子,几根老板凳,2把破电扇,利用走道搭出来的简易饭桌,约17平米的狭小空间里挤了20多个人,正是生意火热的时候,互不相识的食客们挤在四方木桌前,津津有味的享受着肥肠饭,全然不顾拥挤和闷热。
灶上的火苗正旺,不时发出哧哧响声,老板站在餐桌一边的灶台上挥舞着铁勺。翻炒、盛饭、舀汤,从现炒到上桌,整套动作一气呵成、干净利落。
“来一份肥肠饭。”好不容易落座,话音刚落不久,一碗色泽红润油亮,香气四溢,热腾腾的肥肠就摆在了面前。
切成小块的肥肠和淡黄的黄豆浸在鲜香的汤料里,吸着香喷喷的气味,夹了一块放入口中,调料的香味和着肥肠独特的味道冲击着味蕾。软硬合适口感很有嚼头,略带着香脆的感觉,咸淡适宜,鲜辣兼具,口味浓郁,回味绵长,既没有辣得汗水直冒,也没有麻得舌头麻木,各种味儿拿捏得恰到好处。
一碗肥肠、一碗豆花水、一碟咸菜,10块钱的肥肠饭套餐,让客人们既能享受美食之余又能饱肚。
“老板,你这儿生意怎么这么好哟。”中午1点左右,店里的客人逐渐少了下来,记者瞅准机会与老板彭长春闲聊起来。
彭长春谦虚地说:做了20几年了,都是些老顾客。
“彭老板,你莫谦虚嘛,你的肥肠饭吃过的都晓得,味道那是不摆了,要不然还有人专门为了吃你一碗肥肠饭,打车过来,打车回去哟。”旁边一位食客说道,象他这种吃了10几年彭肥肠的多了去了,吃20几年的也不少,可以说80%以上的老长寿人都知道“彭肥肠”。想吃还得赶早,中午1点就收摊了。
说起味道,彭长春说,虽是祖传的配方,经过20多年的摸索,他对调制配方进行了改良和创新,味道更胜一筹。
清洗、炒料、烧制……从早上4点半开始操作,到第一碗肥肠饭出锅,不过个把小时,中午1点收工,一天要卖4、5锅肥肠。彭长春说,“现炒现卖,主要是一个‘度'。”鲜、香、脆、嫩,保证味道的关健在于各种配料的调配、炒制的火喉。20几年的功力使他对这个‘度'拿捏得恰到好处。
吃完肥肠饭,仍意犹未尽,端起剩下的汤碗喝了一口,油而不腻、口留余香,突然有一种再来一碗的冲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