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三位热心读者称:“城南旧事”里首航川江之上的轮船记载有误。三位读者提供了“利川号”、“肈通号”、“蜀通号”三个不同的答案。其中,一位杨姓老人还引述了《长寿县志》附录中,时人孔庆宗所撰《长寿起义始末》里的记载。经过重新查阅资料,我们发现三位读者给的答案都是正确的!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蜀通”过境
据《长寿起义始末》记载:1911年的秋天,河街地区人头攒动,城门外挤满了林庄学堂的学生,但见知县沈兆翔率全县大小官员于江边码头铺毡设案,正襟危坐,如临大敌。
直到江上的轮船由远及近,驶到凤山脚下,河街方恢复往日的喧嚣与热闹。沈知县忙着带头下伏跪地,迎送轮船安全过境,丝毫没有在意自己身后传来的阵阵笑声。
在这些笑声中,有的是为着自己今儿个这趟路没白走,赶着了看平日里一本正经的县太爷威风扫地;有的是在笑沈知县的世故与迂腐;还有的则是在笑清廷大限将至,尔等犹未可知……
船上的人当然无从得知这笑声背后的人心所向,正如沈知县无从得知,此时在不远处看着自己的林庄学堂老师廖树勋,即将成为压垮清廷在长寿统治的最后一根稻草。
长寿邑人孔庆宗在其回忆文章里,生动地记录下了当时的情景,并称满清大员端方所乘坐的“蜀通”号,即是“第一艘行驶川江的轮船”。
或许连当时“蜀通”号的船长蒲兰田也未必清楚,在他之前还有一位驾驶轮船顺着川江驶过长寿的外国人,此人正是他的前任东家立德乐。
“十年磨剑”
1859年,19岁的英国曼彻斯特人立德乐跟许多英国人一样,来到中国淘金冒险。他先在香港一家德国洋行当茶叶检验员。次年,立德乐到上海,加入外籍军团,与太平军作战。立德乐还装扮成商人,先后到江苏、浙江等省刺探太平军情报。太平天国被镇压后,立德乐因战功被清庭授予游击官衔,从三品。
此后,立德乐娶了上海工部局一名英国官员的女儿为妻,开设立德乐洋行,成为著名的上海富商。
1883年2月,立德乐将孩子留在上海,与妻子搭轮船先到汉口,改乘木船,经40天艰苦航行,抵达重庆。沿途所经之地,立德乐无不仔细观察,滩急水险之处,还认真作记录。依据此番考察,立德乐认为:只要操纵灵便、吃水浅、马力强大的轮船,便能开进川江。
之后,立德乐著成《过扬子江三峡游记》一书,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书中断言:川江之上完全可以通行轮船。该书成为打开重庆通往世界大门的钥匙。
1890年3月,中英签署《烟台条约续增专条》,重庆开为商埠,川江被迫对外开放。
1898年,立德乐筹集资金,为首航川江“量身定制”了一艘轮船,准备起航打破长江“天堑”的古老传说。该轮船在上海制造,长16米,宽3米,以煤炭作为蒸汽机的燃料,总吨位不足10吨,用柚木作船壳,时速不足20公里。
不仅现在的人看着此船觉得“寒酸”,只怕当时长江下游的人们看着,也会觉得这船太过“小气”。但笔者以为,恰恰是选择这略显“寒酸”的小火轮,充分反映出立德乐高明的眼光。
不论是采用木质的船体还是小巧的船身,立德乐的目的在于,在当时的动力条件下,尽可能减小船身重量,减少流水阻力。因为,熟悉三峡水文情况的立德乐知道,川江暗礁密布,水流湍急,大船吃水太深,上行反而不益,铁质的船体也不见得经得住礁石的考验,还不如索性采用木质结构尽可能减轻船体重量,减小排水量,轻装上阵来得安全妥当。
立德乐这次航行,得到中国官方的认可。川鄂两地官府发文通告:要求沿江州县对其保护,还特派炮船一艘,救生红船一只,精壮兵丁12人,水手6名护送。
立德乐还是不放心,他先是重金聘请自己的同胞率测量队,深入川江水道,绘制航线图,并沿江安设标杆、浮标,炸毁江中险滩暗礁。随后,英国政府又资助他三千英镑,还派遣重庆海关职员率工程人员,前往云阳县治理险段新滩。
“利涉大川”
一切准备妥当之后,深谙中国文化的立德乐取《易经》中“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的古老记载,为小火轮取名为“利川”号。“利涉大川”是《易经》中“履险如夷”的行为准则,立德乐以此命名,无疑是想讨个好意头,由此也看出,但凡行船之人,不论中外都是有些“迷信”的啊。
据《宜昌志》记载:2月15日,立德乐自任船长,驾驶“利川”号离开宜昌。因马力不足,在滩险水急地段如新滩、滚子洞、曳滩等处遇阻,立德乐花高价雇请船工拖拉。过兴隆滩时,雇用的纤工竟多达三百余人。
而《巫山志》记载:2月19日,“利川”轮进入巫山县境,行至万县剪刀峡,忽碰暗礁,船底洞大如桶,满船惊慌。立德乐临危不乱,组织人员堵塞漏洞,后顺流到水势平缓处,设法修补,幸免于难。
3月9日,“利川”号终于驶抵重庆,在渝英、美、日领事组织中外人士上百名,乘数条木船前往迎接,重庆地方政府官员也带领船只列队江中,张灯结彩迎候。“利川”号驶抵朝天门码头时,迎候者鸣锣放鞭炮,上万百姓拥到江边观看。
在这场盛大的欢迎活动之中,大概没有人会想到,那个率领测量队深入川江,为立德乐绘制航线图的无名之辈,数十年后将成为长江航线上的规则制定者。
时间回到1911年,当年那个为自己老板绘制航线图不惜亲赴三峡犯险的无名之辈蒲兰田,此时已是“蜀通”号的船长了。当邑人孔庆宗在回忆自己的老师廖树勋时,亦不忘提及这古老川江之上的现代产物,由此可见“蜀通”号在当时人们心中的分量。
关于第一艘行驶在川江之上的轮船,各类记载众说纷纭,如不细加分辨,确实真伪难辨。
从笔者的角度看,第一艘航行于川江之上的轮船是“利川号”,这本身是没什么争议的,至于为什么有相当多的记载却将这“川江第一”的历史头衔加在了“肈通”号或“蜀通”号上呢?
还是让“肇通”号和“蜀通”号的船长,来告诉我们这“川江第一”背后的故事吧!下期《人文长寿》将着重介绍这位和长寿颇有渊源的传奇船长——蒲兰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