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父女的二胡情缘

家乡区县: 重庆合川区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二胡演奏是他唯一的爱好;在女儿成长时期,教女儿演奏二胡是他执着的追求。他倾注了所有的热情去学习和钻研二胡演奏。  二胡的音律陪伴她成长。在父亲教导下,她苦心练习二胡演奏终获名师青睐;在求学中途,她曾两度退学,只为追寻心中纯粹的音乐梦想——

蒋大庆在演奏二胡 记者 张露 摄

记者 张露 通讯员 佘宏华

  无论破晓时分,还是夜幕降临,凡经过南津街街道下什字21号的人,都会听到婉转悠扬的二胡琴音。附近的居民对这琴音再熟悉不过了,琴音一出,便会感慨:“蒋家老弟又开始拉二胡了。”

  拉二胡的人是蒋大庆。不仅他自己拉二胡,为了让女儿蒋文珊更系统、更科学的学习二胡演奏,蒋大庆白天当学生自学、晚上当老师教女儿。在他的悉心教导下,蒋文珊二胡演奏的天分渐渐展露。当进入四川音乐学院学习1年后,蒋文珊选择退学,留法深造。对于女儿的决定,蒋大庆表示理解和支持,因为他知道,女儿和他一样,只为追寻心中纯粹的音乐梦想。

  3月23日晚7点半左右。记者来到下什字21号楼下,果真听到了美妙的二胡琴音。循着声音,记者来到了二胡爱好者蒋大庆的家中。一头短短的黑发配上略微发福的身材,是蒋大庆作为一名普通父亲留给记者的印象。双手在弦间轻快地飞舞,随心所欲地用音乐来尽情展现自己的喜怒哀乐,这是蒋大庆作为一名二胡爱好者所焕发的光彩。

  记者的到来打断了蒋大庆的演奏。他便一边抚摸着心爱的二胡,一边回忆起了往事。

  艰难岁月 他一“听”倾心

  1950年出生的蒋大庆,一直跟随父母住在南津街街道。蒋大庆从小就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我们年轻的时候,娱乐方式很少,大多数人都喜欢摆弄乐器。”蒋大庆告诉记者,他幼时听老人拉了一次二胡,便爱上了它美妙的声音。等到初中时,就自学了二胡、手风琴等多种乐器。

  19岁时,蒋大庆到农村当知青。由于经常用各类乐器为村民演奏音乐,他颇受当地人的喜爱。22岁返城后,他在原东津沱贸易公司上班。“上班后,时间相对比较固定,我就白天上班,晚上拉二胡。”蒋大庆说,那时二胡已经成为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陪伴。

  到了90年代初,遇到企业改制,蒋大庆下岗了。为了赚钱养家,他不得不只身到秀山县打工。“那时候日子过得很苦,还好有二胡作伴,给我的打工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蒋大庆说,不知不觉在外打工数年,女儿渐渐长大。对女儿的教育便成了蒋大庆的头等大事。

  没有教师 他边学边教

  由于蒋大庆对二胡有着非凡的热情,他心里便想着要让女儿系统的学习二胡演奏。待女儿蒋文珊稍稍懂事后,蒋大庆就征求蒋文珊的意见,没想到蒋文珊毫不犹豫地答应了。2002年,蒋文珊9岁,蒋大庆果断结束外地的打工生活,回到合川专心培养蒋文珊。

  “我一回来就在合川给女儿找二胡老师,想让她更系统、更科学的学习二胡演奏。”蒋大庆说。但事与愿违,当蒋大庆发现二胡不像钢琴、吉他等乐器有独立、系统的教学模式时,他心里便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自己教女儿。

  蒋大庆先后到多家书店购买了关于二胡演奏的书籍和视频教学资料,还学会了上网,在网上搜索资料。于是,父女俩白天都当起学生。蒋文珊在学校念书;蒋大庆则在家钻研二胡演奏教学。晚上待文珊吃完晚饭、做完功课,父女俩又转换成老师与学生的角色。“由于很少有专业学二胡的,文珊基本没有‘学伴儿’,所以我除了要教她,还要陪她练习。”因着对二胡的热爱,父女俩常常不知不觉练习到晚上12点。

  “那时候总感觉时间过得很快,日子简单充实。”蒋大庆回忆起那段岁月,仍觉得格外珍贵。女儿二胡演奏天分也是从那时日渐显露。

  天分凸显 她却一再“放弃”

  二胡看似简单,实则很难,演奏好二胡曲目需要费很多功夫。靠着浓厚的兴趣和刻苦练习,加上蒋大庆的悉心栽培,蒋文珊进步很快。仅用了2年时间,蒋文珊便从“菜鸟”变成了专业级选手,频频参赛。

  2005年7月,12岁的蒋文珊带着二胡登上了第二届“星星火炬”中国青少年艺术英才推选活动重庆选拔赛的舞台,并且在数百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一举斩获二胡项目一等奖。随后,凭着精湛的技艺,她屡屡获奖:“艺术中国”杯青少年国际展示活动四川赛区二胡项目少年A组一等奖、第二届香港国际青少年艺术展示活动四川赛区二胡项目青少年A组专业一等奖、中韩第二十二届国际音乐艺术大赛中国西部赛区高中组二胡专业一等奖。“你看,这些都是她参加比赛时获的奖。”蒋大庆指着家中书桌旁摆放的奖章,自豪地说。

  “很多次,她都有资格去参加总决赛,甚至到更好的学校接受专业培养,但因为家里经济困难,就放弃了。”谈到这里,蒋大庆眼里湿润了,这是他心中唯一觉得愧对女儿的地方。原来,2005年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综合艺术部来渝招生,录取的两个名额中就有蒋文珊,但因为经济原因却不得不放弃。

  为了梦想 她两度退学

  2007年,蒋文珊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四川音乐学院附中,师从二胡演奏家梁云江教授,开启了一场崭新的二胡之旅。作为父亲,蒋大庆也随女儿到四川“陪读”。

  有了名师指点,蒋文珊进步更快。2009年5月,未满16岁的蒋文珊便在四川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厅成功举办二胡独奏音乐会,填补了四川音乐学院附中多年没有二胡独奏音乐会的空白,受到学校师生的高度认可和赞扬。2010年,正在读高三的蒋文珊没有全力备战高考,而是“冒险”休学,在父亲蒋大庆的陪伴下来到北京,拜中央音乐学院著名二胡教育家、演奏家刘长福为师,潜心学习二胡。1年后,蒋文珊以专业课第1名考入四川音乐学院,正式专攻二胡,成为二胡演奏家孔凰在西南片区的首位弟子。

  2012年9月,18岁的蒋文珊又做了一个“冒险”的决定——从四川音乐学院退学,到法国留学。“因为她已经系统学习了二胡本身的技巧知识,但对音乐文化却知之甚少。”蒋大庆说,退学其实是为了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当然这条路并不好走。“蒋文珊申请到了法国留尼汪大学的全额奖学金,但也遇到了很多困难,语言问题是最大的一个。申请了二次签证才通过;到了学校学业也跟不上。”蒋大庆告诉记者,法国留尼汪大学隶属法国的海外省,缺乏法国本土的音乐文化,于是蒋文珊二度退学,只身前往法国巴黎。

  退学,这个看似冲动的决定,却一次又一次给蒋文珊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现在的她不仅在巴黎攻克语言难关,还顺利申请到法国科西嘉大学奖学金,并进入该校学习音乐管理。

  不停探索 传承传统文化

  当女儿在二胡演奏中收获鲜花与掌声的同时,蒋大庆也收获了实现梦想的快乐。如今,蒋文珊还在法国追寻着自己的音乐梦想,而蒋大庆“教师 学伴”的生活却未曾改变。他不仅经常去卢作孚广场、塔耳门广场等处为音乐爱好者们伴奏;还会与二胡爱好者切磋技艺、探讨技巧。“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学习二胡演奏,我也在培养一些晚辈。”原来,蒋大庆发现,现在很多年轻人对二胡还停留在老年人、残障人“专用”的阶段,而且痴迷西洋乐器、疏离民乐的现象比较严重。

  在蒋大庆看来,虽然很多乐器音域很宽,但二胡演奏出的琴音是它们都替代不了的,靠着“一拉一推、一里一外”四个动作便可将人世间的情感予以充分表达。“其实,二胡演奏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应该被广为传播。”他认为,如今时代在变,要传承二胡文化不仅要在技艺上有所革新,还要在演奏方式上跟随时代潮流,加入肢体语言的表演,才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共鸣。

  采访结束时,蒋大庆演奏了一曲《江河水》,再次把记者带到美妙的音乐世界中。曲有终时,情却永在。未来,蒋大庆和蒋文珊父女俩或许还会与二胡发生更多美妙的故事……

赫本(2015-05-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