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县的民族风情之布依族

家乡区县: 贵州省盘县

(二)布依族 布依族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土著居民,早在石器时代就在这里劳动生息。我国的布依族主要聚居于黔南、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安顺市和贵阳市地区。据历史文献和民族学资料考证,布依族是属于古越人中“骆越”的一个支系。布依族的祖先,自古以来就生息、繁衍于南北盘江、红水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布依族人应该是黔贵之地的原住民之一。盘县布依族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生息息,世世代代沿袭,已经成为一支民风最纯正的少数民族之一。

布依族人在历史上的称谓,有“蛮越”、“夷濮”、“俚僚”、“仲家”、“水户”、“土边”等,例如,唐代史称“西南蛮”,宋元以后称“蕃”、“仲家蛮”;元、明、清称“八番”、“仲苗”、“青仲”、“仲家”、“水户”、“仲蛮”。1953年11月4日新华社报道:“一九五三年冬召开的布依族人士协商统一民族名称的代表会议……认为解除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家’、‘土边’、‘本地’等等不是布依族的自称。会议通过,今后应根据布依族人民共同的自称,统一用‘布依’作为本民族的名称。

1、布依族的宗教与文化

布依族信奉多种神灵。山有山神,水有水神,灶有灶神,社有社神。每个村寨都建有土地庙。一些古老或奇特的大树,或巨石悬崖以及山洞,都被认为有神灵。甚至耕种的水田也有神。有的还供雷神、门神、灶神、龙王等等。自明及清以后,佛教、道教、天主教传入布依族地区。布依族的祭祀和占卜都由本民族“濮摩”即巫师主持。占卜分为鸡骨卦、竹卦、蛋卦、米卦等等。鬼神有善恶之分,认为善神能赐福于人,保佑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恶鬼则相反,可捉弄人生病,降下灾祸。信仰的神,每一种都是一大集团,每个集团有若干成员。神灵之间有等级之分,各有名字和职司,职司最高者为“报翁”,即皇帝。还有统领军队的将领、执法的法官等等。布依族除既有的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以外,道教、佛教的许多神祗和菩萨亦受到敬奉。

布依族的文学艺术丰富多彩。其题材广泛、意境优美、语言生动、富于想象力,而且有独特的格律和韵律。民间广泛流传有神话、故事、童话、寓言、谚语、诗歌等口头文学,传述古老的民族历史,歌颂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与红水河南岸的壮族北部方言略同,部分兼通汉语,使用汉文。布依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三个土语区,过去没有文字,1956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方案。因此布依族的文学大多以口头文学的形式流传下来。

说起布依族的文化,据我们考究,最具特色的应该是布依族的民歌。布依族的民歌种类很多,有古歌、叙事歌、情歌、酒歌和劳动歌等;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和重唱;曲调分“大调”、“小调”两种。“大调”用于婚丧等隆重的场合,音调高昂大方,引人入胜。“小调”则在月夜或“赶表”谈情说爱的时候唱,音调柔和、婉转、活泼动听。戏曲以地戏和花灯著称,情节生动、优美。常见的舞蹈有转场舞、龙灯舞等,动作协调,矫健轻捷。乐器有唢呐、月琴、姊妹箫、锣、铜鼓等。铜鼓是历来受珍视的传统乐器,遇隆重节庆方能敲击,在丧葬和祭祀中须由鬼师敲击。

布依族的文化特色在于它的独特新颖,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布依族的服饰特色是洁净淡雅和庄重大方。男子穿对襟短衣或长衫,包蓝色或白底蓝方格头巾。妇女大多穿右大襟上衣和长裤,或套镶花边短褂,或系花围腰,也有着大襟大领短袄,并配蜡染百褶长裙的。节日里还佩戴各种银质首饰。布依族的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近亲不婚,但流行“姑舅表婚”。建国前,布依族地区还盛行“赶表”习俗。未婚男女可以利用节日、赶场或外出劳动的机会,聚集在一起对歌,女的看中男的,就把自己事先精心绣好的绣球,抛给对方。如男的同意,即相约到会场不远的地方,对唱山歌,倾吐爱情。但在封建制度下,情人们很难结成终身伴侣,建国前缔结婚姻须门当户对,重彩礼。父母包办的早婚称“背带亲”。

2、布依族歌舞

盘县布依族沿袭了许多布依族古老的传统,依然保存着纯正的民风。同时,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他们的习俗也有了一些变化。不可否认,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与相互影响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但当我们考察布依族的歌舞的时候,还是发现它依旧保持着应有的本色。

(1) 盘歌:布依族传统民歌。借用唱歌的形式盘问对方一些事物的歌。青年之间初次交往时可利用盘歌的形式了解对方的情况,如姓名,住在什么村寨等情况。老人唱盘歌,多在欢庆的场合,用盘歌互相问答,表现歌手们随机应变的才能。盘歌内容所涉及范围广泛,如天地的形成,日月星辰的变化,山川草木的起源,动植物的种类及其特性与作用,庄稼生长过程及种植的季节等等都可做盘歌的内容。此外,唱歌猜谜语也是盘歌的一种形式。

(2) 酒歌:在酒席上敬酒时彼此对此对唱的歌,有的地区称为酒礼歌。在喜庆的时候,主人为了欢迎客人,边唱边饮,或举杯向客人劝酒。歌的内容多是互相祝颂,间或也唱到酿酒的起源,制酒的过程及饮酒的礼俗等等。

(3) 小歌:流行于侗族、布依族地区的民歌。侗语又称为“嘎拉”。布依族小歌是二声部民歌,一般是四句一首。大多是独唱,或青年男女在室内演唱,曲调自由、灵活、柔和、婉转,多用于情歌。

(4) 姊妹箫:是直吹单簧类乐器。由于吹奏时,一种是两人各吹奏一支同音高的箫,一种是一人吹奏两支并嵌在一起的同音高的箫,因而得此名。形状类似一般的萧,用竹制成,长20厘米左右,有八孔,前方七后方一。吹口顶端封口,有一竹制的簧片。布依族姊妹萧称“力勒歪练”,可用于独奏或伴奏,常演奏的曲调有:上方调、下方调、右调、老调、花花调、芦笙调等。

(5) 铜鼓:是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用作礼器和乐器。在布依族地区,每个大寨或大姓都有一面或数面铜鼓。据史书记载,布依族先民在2000多年前,就开始铸造铜鼓了。近代以来,布依族保存的铜鼓,基本上属于“麻江型”铜鼓。“麻江型”铜鼓是用铜制造,面径一般不超过五十公分,重量为十至十五公斤不等。鼓身分胸、足两段,鼓面有太阳纹芒,晕分宽、狭,主晕饰“游旗纹”,其余最常见的纹饰有“山”形纹、芒间心形纹、足部复线角形纹等等。在布依族人的心目中,铜鼓象征着财富、权力和团结。铜鼓平时保存在有威望的人家,用时才抬出来。盘县地区的布依族,多把铜鼓当作神看待,两耳系红绸,表示镇压邪恶,也不让铜鼓“见天”。如果需要从甲家抬往乙家时,必须用红布包好。因此铜鼓,只能在室内敲击,而且都用于庄重的场合,如过年、办丧事和祭祀等。铜鼓一般都是“老摩”或由他指定的专人敲击,旁人不能触动。敲击铜鼓是有铜调的,一般是十二调。例如“祭乐”就有一套传统曲牌,分12段,即祭神调、助战调、灭火调、送葬调、迎客调、丰收调、狂欢调等。演奏这些古老的调子,经常由铜鼓担任主奏,辅以皮鼓、铓锣、手镲等,曲调雄浑厚重、亲切感人。

(6) 花包舞:又称糠包舞。多在春节、三月三、六月六等节日期间,在宽敞的坝子上进行。舞蹈时,参加人数不限,男女面对面约15米的距离站成两排。舞者手上各拿一个花包,载歌载舞,互相抛掷。花包用蜡染或织锦花布制成,内装谷糠或棉籽,大小约10至15厘米左右,有正方形、长方形、圆形、菱形等,边上系有丝穗和彩带。舞蹈动作有蹉步向前、转身、起步、退步等,舞姿柔和,优美自然。男女之间常以互掷花包表达爱慕之情,是布依族青年男女最喜爱的舞蹈。

(7) 龙灯舞:俗称“耍龙”,是布依族人民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布依族民间有许多有关龙的传说。人们格外喜欢龙,崇拜龙,春节期间,各地都有耍龙的习俗。龙的制作多种多样,有的是用竹篾编扎成龙架,糊上白纸,画上或帖上彩色鳞片。有的是用长幅布匹制作而成。龙分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制作的工艺技巧,以龙头最为讲究。布依族舞龙,用锣、鼓、铙、钹、唢呐等乐器伴奏,一般由寨老舞龙头,先向上跃举一步,然后才按乐曲节奏追逐先导的绣球左右翻滚,龙身,龙尾随着摆动。舞完一圈,龙头又向上跃举一步,龙身又再次翻滚舞动,有的观众则鸣放鞭炮或用烟花喷射龙身取乐。布依族舞龙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每年正月初八、九出龙,各村寨都作好准备,迎接龙队进村表演,龙队先向各家各户拜年、祝福,然后表演,直到正月十五、六日才收龙、烧龙,形式非常地隆重。

(8) 转场舞:来源于祭祀。相传老人去世后,要请道士举行“转场”仪式,后来就演变成为“转场舞”。表演时演员穿上红黄颜色道袍,头戴花冠,分别敲击大钹和铜鼓,人们随着节奏翩翩起舞,气氛十分热烈。

3、三月三赶丹山

如今的盘县,三月三赶丹山已经不再是布依族的独有的民族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之间的交融,各族之间相互学习,互补长短,各族之间的习俗也发生了一些改变。不过,较之其他地区的布依族,它却是盘县布依族最大的特色。

最初的三月三是祭社神和山神的节日。社神是一村或邻近几个小村共建社祠供奉,有的还有基金,用基金或临时集资购买猪、牛宰杀供祭。供祭之日,禁止外人入村。这天或次日,是盘县的青年男女的社交活动日,全寨都要休息,有的地区休息三天。

要说“三月三”的来历,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

农历三月三,还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有一首北京竹枝词是这样描述蟠桃宫庙会盛况的:“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传说西王母原是我国西部一个原始部落的保护神。她有两个法宝:一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寿的仙桃——蟠桃。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来的西王母仙丹后飞上月宫的。此后,在一些志怪小说中,又把西王母说成是福寿之神。

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汉代定为节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后汉书·礼仪志上》)。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晚上,家家户户在字己家里每个房间放鞭炮炸鬼,传说这天鬼魂到处出没。

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这天,盘县地区的男女老少,都会尽可能赶往丹霞山。这与丹霞山有一座护国寺有重大的关联。丹霞山作为贵州省佛教界重要的佛事活动中心,至今香火依然旺盛。布依族祭奠社神和山神的习俗正好与这里的一切吻合,于是这里成为了布依族三月三最适合去的地方。“赶丹山”的最初目的只是为了祭奠神灵,但丹霞山作为盘县最具特色的风景区之一,总有吸引人的魅力,特别是对那些布依族青年男女。在祭奠完神灵后,总要在山上逗留一些时间,或是游山玩水、或是谈情说爱。发展到后来,随着人们的思想的变异,民族之间交流更加广泛,思想也变得更加开放,便有了“三月三玩丹山”的说法。

你诺懂得(2015-05-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