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王庙——建筑结构

家乡区县: 连云港市东海县

  禹王庙(又名禹稷行宫),在龟山禹功矾上。为纪念大禹治水成功而建。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年-1162年),元大德、明成化时两次重修。明天启年间(1621年-1627年)再修。清顺治九年(1652年)又修。原供奉大禹像,后增后稷、伯益、八元、八恺等先贤像。旧时丹廊碧殿,金窗玉槛,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今存建筑为清同治三年(1864年)重建。1986年按原风格修缮。其正殿,左右廊庑,门厅等,朱棂秀户,檐角舒展,端庄雅丽,古粹飞奕,与晴川阁前后紧邻,互相媲美,各呈特色。宫内还陈列有大禹治水文献,以及关于纪念大禹的遗迹记载等。 

  建筑结构

  禹王庙为纪念大禹治水而建,禹王庙在绍兴市东南4公里的会稽山麓,禹王庙周群山透迤,苍翠绕合。今禹王庙始建于南朝梁十一年,历代屡建屡毁。现存大殿建筑系1934年重建,其他部分大都是清代重建。中轴红上有午门、祭厅、正殿三进,顺山势逐步升高。殿前铺设石阶。正殿高24米,钢筋混凝土结构,重檐歇山顶,画栋雕梁,金碧辉煌,上塑有游龙、凤凰等工艺品,殿内有大禹立像。像前楹柱上书“江淮河汉思明德,精一危微见道心”一联。午门前有峋嵝亭,内设明代翻刻的峋嵝碑。 该庙原貌,纵观崇阁巍峨,金碧辉煌,有山门五间曰:“三朝猿门”门前有石狮一对威武异常。进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银杏树一株,身粗数围枝叶繁茂,昂立院中,此树1958年被砍伐。甬道两旁碑碣百余,排列整齐,穿过甬道有东西厢房各五间,和接官厅,东拐为下院有客房、僧舍、膳房等。后有高大雄伟正殿五间称“禹王宫”,登殿须上十三台阶,青砖作壁,石阶雕栏,翘脊飞檐,四角桂铃,风动铃响,悦耳动听,晨钟暮鼓,高悬庙中,殿中央有泥塑金身禹王像一尊,身高丈二,庄严肃穆,另有庚辰,童律分立两旁,常年香烟不断,殿前有卷棚五间,造型别致,整个庙宇有房二百五十间,古老壮观。
  两千多年来,禹王庙几经兴衰。民国初年,改庙为学,所有神像被毁,只有禹王像幸存。许多碑碣伏地。民国十三(1924年)前后,桐柏山下盗匪蜂起,淮源寨(固庙)重修,部分石碑被垒寨墙所用。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修信(阳)南(阳)公路,再次将庙中珍贵石碑被垫路修桥所用丢失殆尽。1958年,将禹王殿和禹王像拆除,1972年东西厢房又毁,并将庙院中之古柏砍伐一空,至此使该庙荡然无存。仅存石狮子一对。作为历史的见证。

也许误会(2015-05-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