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大桥,又名南昌八一大桥。建成于1936年,原名中正大桥,系木面桥梁。1949年后,该市对中正大桥进行了改建,并将其“中正”更名为“八一”。当时“八一大桥”桥宽仅为10米,后来,桥上交通日益繁忙,“八一桥”显得越来越不堪重负,于1995年11月5日动工兴建新八一大桥。新八一大桥位于原桥上游50米处,全长3000多米,是江西省第一座斜拉桥,也是江西省南昌市最长的一条斜拉索桥。
新八一大桥由南昌城市规划设计院、江西交通设计院设计,中国建筑集团施工。主体设计为双独塔双索面扇形密索体系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斜拉桥。工程由主桥、引桥、引道三部分组成,全长约6公里。其中主桥1040米,南引桥2017米,北桥1314米。桥面总宽度29米,有效宽度28米,双向四车道,设计速度为60公里/小时,20年远景交通流量为2.6万辆/昼。主墩4米大直径桩8根,为国内最大直径的桩基,副孔墩采用2米直径桩44根。主孔为4×160米跨斜拉桥,塔高103米,副孔6×50米跨连续梁,主孔通航净空10米,为三级通航标准。1997年9月29日建成通车。大桥建设资金4.4亿,总投资6.6亿元(含两岸道路工程)
在酝酿了一系列关于“八一桥”的改、扩建方案后,1995年,省委省政府决定重建一座具有时代特征的现代化大桥,以此取代“八一桥”。消息一出,引来了一些争议,毕竟这座桥已经伴随着南昌人走过
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大家对它有着很深的感情。车宇琳和新桥设计建设工程部的所有同志顶着压力开始了设计施工,这必须是一座跨世纪、具有一流设计水平的新大桥。经多次讨论,最后在十余个桥型方案中选定了对称布置的“双独塔、双索面、密索体系斜拉桥”桥型。新八一大桥设计建设工程部大胆采用4米桩径为主塔基础,使主塔基础和工程数量仅为国内同等跨度斜拉桥的32%,创造了当时的国内第一。在全国同类规模的桥梁中,八一大桥建造时间最短、造价最低。1997年9月29日,大桥建成通车。新桥建成后,江泽民总书记亲自题写“八一大桥”四字悬于大桥中央。此后,雄伟的桥姿、日益方便的交通,使曾经有过的争议日渐消失。
如今的八一大桥由主桥、引桥、引道三部分组成,全长约6公里,其中主桥1040米、南引桥2017米、北桥1314米。桥面有效宽度28米,双向四车道,设计速度为每小时60公里,是江西省第一座斜拉桥。北连昌北开发区,接昌九高速公路,是连接湘、鄂、皖及赣北各地的重要通道。整座大桥宛如巨龙横卧在赣江之上,成了南昌一道新的风景线。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