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迹山庙会
2014年3月15日,国家AAA级旅游区禹迹山景区游人如织,3.5万人齐赶禹迹山庙会,景区农家乐、游客接待点爆满。
禹迹山风景区以大禹治水传说、中国古代第一石刻立佛和禹迹古堡秘道闻名遐迩,自古就有“阆南仙地”、“嘉陵第一名山”之美誉,特别是以禹迹山大佛为核心的佛教文化是川东北地区较大的朝圣地之一,也是南充市第一个以宗教文化、朝圣文化为主题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近年来,我县投入2000多万元将景区的基础设施、交通、环境、服务功能进行了全面的改善。同时,县旅游局将禹迹山庙会活动作为景区扩大客源, 提升景区接待能力的重要节庆活动来抓。今年的庙会体现了高规格接待、高水平组织,在车流、人流方面进行了有力保障。景区聘请了临时工70多人,新组织开办农家乐4家,新增设南部特色小吃,如凉粉、凉皮、锅盔等小吃点8处,设移动厕所4个,为客人提供了十分满意的服务。据了解,今年庙会比去年庙会新增游客2.3万人。
禹迹山:位于升钟湖风景区以南的碑院镇,距升钟水库110公里,因传说大禹治水在此留下足迹而得名。禹迹山山势雄伟,风景秀丽,景区有禹迹山大佛、大佛寺、禹王庙遣址、山寨、石窟、栈道等景点。
禹迹山大佛 又称碑院大佛,有中国第一大石刻立佛的美誉。大佛成像于唐末,负崖而立,高 17.5米,腰宽 6.13米,下摆宽5.2米,脚掌长宽均有1.3米,头部和下肢都镂空圆刻,仅腰背与山石相连,佛面方正,两耳垂肩,双眼微启平视,鼻贯天庭,嘴唇微合上翘,头有螺形发卷,面态端庄,神情于静穆威肃中寓慈祥,佛身魁伟硕壮,袒肩露肘赤足,左手屈,中指与拇指相扣成环状,作施“说法印”;右掌扬齐胸,手心正向,作施“无畏印”。内着贴体薄僧衣,外着袈裟飘逸。佛像造型严谨古朴,雕搂刻画精细,其仪态神韵在四川地区的大佛迭像中堪称上乘之作。大佛脚后有山泉,常有信众或朝佛者取水疗疾。大佛寺修建于明嘉靖八年(1529年),寺门有一联:“来自天竺国,丈六金身,化作九丈佛像,巍巍乎,山石为体,清泉为宅,龙虎为邻,久居此十丈明楼之内;重修嘉靖年,方圆台阁,供给四方人缘,朗朗然,庙貌永新,香火永盛,日星永照,长立于万方瞻仰之中。”“文革”时被毁,今又重建。
禹迹山石窟 石窟开凿于清朝嘉庆年间,是白莲教农民起义军为抵御清兵而凿的战斗工事,是迄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白莲教农民起义战斗工事遗址。禹迹山四周山壁陡峭,异常险峻,又位居南阆之交要塞,白莲教义军便依山构筑山寨,古寨口是整个工事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上山的必经之道,其构筑方式十分独特。目前仍然保留有东、西、中、北等寨门及部分残墙断垣,寨门以整体山石挖凿而成,石窟依山而凿,有大小不等的石室40多间,上下两层,有武器库、守卫室、储粮仓、厕所、石床、石灶、天窗、瞭望孔等,石洞长100多米。石室之间由一条迂回曲折的甬道贯通相连,深人洞中,时左时右,时而拾级而上,有如进入迷宫一般。
禹迹山还以“大禹治水”胜地驰誉千年,山上至今犹存两块足迹模样的大石头,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大禹文化,禹王庙遗址和残存的石刻真实地记录了历史的沧桑变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