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水宗教信仰有佛、道、伊斯兰、天主、基督诸教。其中佛教早在唐代即流传至境内。明清两代最为兴盛,全县市寺庙百余座,著名宝林寺曾由明太祖敕赐增修。建国后,除伊斯兰教外,其余均无有组织的活动。
首先来说一下佛教:
唐贞观四年(630)僧人净乐在县城东北许家冲修建观音寺,佛教始传入广水。开宝年间(713-755),又建成宝林寺。以后历朝,佛教在广水广泛流传陆续建立数以百计的大小寺庙,遍布全县。其中有的为皇帝敕赐的,多数是一地一族修建的庙宇。对佛教的信仰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受戒为僧尼,居住庙庵,严格遵守佛家戒条,终日诵经打坐,而成其为职业;第二种是戒外百姓,随心所欲,或家中供奉菩萨,早晚烧香跪拜;或朝山进香,诚心拜佛,以求得“保佑”。“村俗所为,士人不贵”,信佛的多是没有文化的农民。
历史上较为著名的寺庙还有龙兴寺、大贵寺、报恩寺、石井寺、经台寺、罗汉寺、花山寺等。清代,有记载的寺庙百余座。民国以后,寺庙兴盛者少,衰败者多。1931年,全县共有僧人约270人,尼姑约90人。1936年,国民党县政府奉命拟将寺庙收入的六成,收作普及教育、创办联保小学的经费,僧人道福等联名呈文国民党省政府,要求省府制止应山县各区“公然将佛教寺庙从事登记,勒令佛教寺庙住持出具认可书并索其田约租字”的行为。呈文中写道:“应山山多田少地瘠民贫,且位处鄂豫之陲,土匪出没无常,民众不得安居,人尽皆知,所有各地寺庙僧人受痛益深,庙产既告无多,生活自属不易,种种苦衷罄竹难书。”连年战乱,灾荒不断,许多寺庙已荒芜不堪,无僧主持。其时由应山县佛教分会(理事长释海云)管理佛教事务。部分有僧主持的寺庙是:指南寺,主持僧东明;崇福寺,主持僧宏祥;永兴寺,主持僧新;观音寺,主持僧宏祥;兴化寺,主持僧道明;大贵寺,主持僧悟智;圆通寺,主持僧道益;观音阁,主持僧悟寿;地藏寺,主持僧文振;合髻寺,主持僧灵耀;法云寺,主持僧道福;朝阳寺,主持僧圣乐;跳石寺,主持僧静云。至于1945年,仍有僧人151人,尼姑妈7人。
解放后,在“破除迷信的口号下,寺庙陆续遭到破坏,菩萨被砸毁,经书被焚烧,寺庙改作他用,僧尼多还俗。上世纪60年代,经过“文化大革命”,寺庙荡然无存。
宝林寺院 位于宝林乡杨家岗附近岗地上。唐开宝年间建。建寺之后不久遇“安史之乱”,社会动荡不安,官府横征暴敛,僧人难以为生,半数逃亡。后香火逐年增旺,庙宇不断扩建,松柏几近成林,至元代初具规模,宋元文人立碑碣称之为“胜境”。明初,明太祖亲自召见宝林寺方丈无念,敕赐增修庙宇,改名正觉寺。改建后的寺院“周遭几数里许,具东西北三门”,佛殿三层高大轩昂,藏经阁藏有佛经万卷,另有御书亭、御赐诗碑。这一阶段是宝林寺的鼎盛时期,僧、俗共千人,佛事活动频繁,每年有各类经会数次,远近善男信女都来进香;游寺之骚人墨客题咏颇多。
乾明寺 又名大桂寺、大贵寺。明初,一郝氏官宦人家奉旨到大贵山麓落籍定居,在大贵山修建了家庙乾明寺,由原穴居此山顶石龛的名僧白杨道人作主持僧。此时,乾明寺殿阁辉煌,香火旺盛。后来乾明寺遭了一场火灾,楼阁殿堂被毁严重,修复后又于明弘治五年(1492)被山洪冲毁,僧众多被淹死。郝姓家族将庙宇进行了修整,但规模已大不如前。明嘉靖五年主持僧张续晓在寺中窝藏强盗,分巡武昌道林宪将其访拿正法,又将庙宇拆毁,山田没收入官。后断还旧物。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杨涟捐资草修庙宇,着松庵和尚为主持。清代和民国时期,乾明寺一直呈衰微之状,而无振兴之时,解放后乾明寺和尚、斋公还俗为农民,菩萨被毁,寺庙改作林场。
下一期,将为您介绍广水历史的其他宗教人文信仰!
欢迎关注我的网络营销主页:http://abc.wm23.com/zhoujiaojun
喜欢最有乡情的梧桐子网站:http://wutongzi.com/kan/hubei/guangshui.html
我的博客主页:http://blog.sina.com.cn/u/3270338615
欢迎访问,互相支持哦!!!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