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水历史___宗教人文信仰(下)

家乡区县: 湖北省广水市

      上一集,为你介绍了广水宗教人文信仰的佛教,下面,就来了解一下广水历史的其他宗教吧!
道教

  道教何代流传至应山无考。清康熙《应山县志》记载有紫虚观、云台观、龙兴观、显灵观、朝阳观、玉皇顶观。这些道观都是全真派道士修道之所。1945年有全真派道士9人。建国之前,应山各地分布着为数甚众的正一派道士,他们在自家供奉张天师牌位,平时或替丧家做功德(俗称“开路”)超度亡灵,或给重病人“降妖捉怪”治病,或给地方打醮做赈济赚取钱财,以维持生计。建国后,许多道士弃道务农或从事其它劳动,有不少人参加了革命工作,只有少数年岁较高的道士或明或暗地操持旧业,他们对道教的信仰已经模糊,唯借此以为谋生手段。

伊斯兰教

  1930年前后,十余户信奉伊斯兰教回民由河南逃荒到应山由此始有伊斯兰教。后陆续有回民迁入,加之人口的自然繁衍,1986年共有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民防9户382人。

  伊斯兰教信仰真主安那,每年有古尔邦节、大尔代节、小尔代节。尔代节相当于汉族春节,要宰牛羊庆贺,还要送钱、物到清真寺,以搭救受苦人。伊斯兰回民不吃猪肉和猫、狗、驴、龟、鳖肉,但如治病特需,也可开戒。伊斯兰回民原不许与汉人通婚,但由于回人少,青年男女不好找对象,即变通为有条件地与汉人通婚。其条件是:回民取汉家姑娘,要按回族规矩;回女嫁到汉家,仍要守回族规矩。回民丧葬称“送麦梯”,先“换水”(洗澡),不穿衣服,以四丈八尺白布裹身。坟墓为1.5米的深坑,以砖搭拱,不用棺木。丧事十分节俭,不烧纸放鞭,不抽烟喝酒,不吃“丧家饭”。

  建国前,广水镇曾修建一座清真寺,后坍塌。1957年由政府资助在广水建清真寺一处,有阿訇一人,并成立了应山县伊斯兰教董事会。“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清真寺被毁。1986年在回民聚居地广水镇成立了“应山县伊斯兰教回族理事委员会”,马学良任主任。

天主教、基督教

  天主教 1898年,意大利人来应山传播天主教。陆续建有广水、城关二处天主教堂。应山天主教隶属汉口教区。1920年天主教在广水办教会学校一所,设小学一至四年级四个班;这期间在广水传教的是丁神甫(爱尔兰人)、马神甫(意大利人)。1931年共有天主教徒390人。1945年在广水传教的佘神甫(爱尔兰人),他兼管城、广两处天主堂教务,在广水活动多。1945年月佘神甫离开应山,由张神甫(随县人)接替。此时城关天主教堂关闭,房屋由国民党县政府改作医院。1948年由吴秉义(武汉人)接替张神甫,吴神甫创办了属于教会的德馨小学。

  天主教在应山兴盛的20年代前后,以广水天主教堂规模最大,教民最多。教民每日都祈祷,礼拜天则要在天主堂做祷告。教民的利益受教会保护。广水天主教堂附设外科,免费治疗疮疖外伤。解放后,天主教基本停止活动,教堂被改作医院。

  基督教 1875年前后,应山绣工罗朝龙在汉口结识基督教英国牧师杨格非,受洗礼加入基督教,得赐名小保罗。之后,杨格非又介绍罗朝龙到仁济医院学得救护解毒的医术。1896年,罗朝龙偕同英国牧师杨格非、施伯恒、郭礼训来应山传教,在城关大西街创办第一个福音堂,罗朝龙担任牧师,短期内发展教徒40余人。罗朝龙信教虔诚,宣传福音不遗余力,兼以免费施诊,用西药给人解毒,治疗疮疖外伤颇得人心,加之入教手续简单,易被常人接受,因此入教之人逐日增多。先后设立有广水、马坪、郝家店、蔡家河、大邦店、骆家店、陈家巷、平林市、西肖店、东篁店等分堂,入教者千人以上。是时,孝感、云梦、应山三县为一教区,设总会于孝感县城,称孝感教区。教区附设有麻疯病医院、仁济医院和中小学堂,教徒子弟可以在那里求学求医。
欢迎关注我的网络营销主页:http://abc.wm23.com/zhoujiaojun

喜欢最有乡情的梧桐子网站:http://wutongzi.com/kan/hubei/guangshui.html

我的博客主页:http://blog.sina.com.cn/u/3270338615

欢迎访问,互相支持哦!!!

木木的晴天(2014-05-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