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古代将水之北和山之南均称为“阳”,而“咸”字意为“皆”、“都是”等。咸阳地址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也有人根据《史记》和秦都咸阳出上的陶文,以为商秧在此置 “咸亨”、“阳里”,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将两名合一,即为咸阳。
渭城之名,起于西汉,唐时仍沿用此名。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中,即写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渭河在咸阳穿城而过,不但留下了“渭城”之名。而且还留下了古渡美景。当年作渭河之滨,有高楼叫清渭楼,唐人许浑登此楼,感慨大自然的美丽及人生的跌宕,他写道:“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清代河东盐运使朱集义亦写诗赞道:“长天一色渡中流,如雪芦花载满舟。江上丈人何处去,烟波依旧汉时秋。”
潼关:以水得名。《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又因潼浪汹汹,潼和冲谐音,潼关也称冲关。
潼关作为关口,始于东汉建安元年 (196年)。曹操为预防关西兵乱,下令废弃函谷关,于河滨之处拦路设关。古潼关又路经两处,一为山路,所谓“细路窄与猿猴相争。”
杜甫题诗云:“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另有诗人赞曰:“关门扼九州,飞鸟不能逾。”故 《山海关志》说:“畿内之险,惟潼关与山海关为首称。”今在其古关口仍留有清乾隆皇帝的御笔题词:“第一关”和“金陡关”。
潼关县,古称桃林塞。商时,属定国;公元前332年,设宁秦县;汉时,称船司空县,因那时设有掌管黄河、渭河水运事项的部门而名;武周时,设潼津县;明,设潼关卫;清雍正四年(1726年),始置潼关县,沿用至今。
韩城:龙门,是韩城最早的代称。史载,大禹“导河积石,至于龙门”。民间传说“鳃鱼跳龙门”的故事亦由此引发。西周武王伐其子于韩,建韩国。韩城属韩侯国封地。秦时设夏阳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正式更名为韩城县。
西汉之际,锦城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他就是司马迁。司马迁因著《史记》被后世尊为“史圣”和“传记文学的开山鼻祖”。从此,韩城被称为“文史之乡”。明清之际(1368-1911年),特别是清朝乾隆年间,因韩城在京城做官的人太多,而出现了“朝半陕、陕半韩”之说。明清之际(1368-1911年),该地科举中试者达到了1396人之多,其中,进士119人。夺魁者仅清朝就有状元l人,会元3人,解元11人。因此,韩城又被誉为“解状盛区”。
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针对韩城独特的风情,下旨三道:其一,韩城百姓结婚可用龙袍凤冠;其二,民宅可仿北京贵族“四合院”修建:其三,人死后可沿袭北京贵族之制。一时间,韩城大兴土木。目前仍留有将近1.5万所四合院,因此,韩城有“小北京”之美誉。
安康:古代安康号称“群夷之国”,至商周时属庸国。秦时设西域县,为汉中郡治所,西晋时设安康县,治所在今汉阴县。安康之名、取“安宁康泰”之意。
安康人喜欢称安康为金州,原因有二:其一,安康盛产黄金,安康月河沙金的产最居全国之首。唐时,安康每年都要向朝廷贡金。其二,安康盛产丹漆。基于此,从西魏开始,政府在此设“金州”,可谓名副其实。
安康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它南依大巴山,北靠秦岭,有“中国莱茵河”美称的汉江横贯东西,安康地接重庆、湖北十堰等地,是重要的商贸集散之地。安康所管辖的白河县为鄂陕门户,故有“秦头楚尾”和“小武汉”的称谓,安康所属紫阳县,是中国七大茶区之一,出产的紫阳茶因有大量的硒元素,被冠以“富硒茶”的美誉。紫阳县的得名与宋代著名道士“紫阳真人”张本叔有关,安康所属的岚皋县,以藤编和南宫胜境闻名天下。岚者,岚河:皋者,河边。城居岚水之滨,故名岚皋。
汉中:位于陕西省的西南部,地赴秦岭巴山之间。西接甘肃,南邻四川,整个地区兼跨汉江、嘉陵江两大流域·并形成冲积形谷地平原,即汉中盆地。汉中之名始于公元312年秦惠文王“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因地处汉江中游,故名汉中。
汉中市管辖的西乡和留坝两县之名,分别与张飞和张良有关。张飞足三国时期蜀国名将,曾被封为“西乡侯”;张良为汉初三杰之一,曾被封为“留侯”。汉中的宁强具与羌族人有关,故又称宁羌。
南郑县,曾经是汉中的经济中心。它的得名与郑国的灭亡有关。西周末年,周幽王为犬戌所灭,关中地区的郑国被追东迁于郑(今河南新郑县),剩下部分郑国的百姓,抵达古褒国附近的汉江北岸,为纪念亡国,故名南郑。
汉中的略阳县得名,亦十分有趣。该地有高山西障,时值过午就不见太阳,故名略阳。
汉中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秦末,刘邦以汉中为基地,最终成就了400年的汉室帝业。东汉末年,张鲁自立为玉,占据汉中长达20年。三国时,刘备取汉中称王,建立蜀汉政权,与吴、魏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诸葛亮,六出祁山,驻屯汉中,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却永载史册。宋代大诗人陆游,从此地投笔从戍。明时,白莲教起义爆发,汉中高福兴自称“汉明皇帝”。由此可见,夺汉中者定天下。
杨凌: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1997年国家批淮的我国惟一的国家级农业示范区,被称为中国农业的“硅谷”。
杨凌,原为咸阳市杨凌区,与武功县相接。古代称其为“邰”。周人的祖先弃(后稷)在此发明了农业,教民稼穑。故而,杨凌又被视为中困古代农业的发祥地。
杨凌,原称杨陵。这是因为隋文帝杨坚定陵墓泰陵于此地。为了展示中国将要腾飞的农业科技,将“陵”字改为壮志凌云的“凌”。目前,杨凌开发区有大学2所、科研机构5所、中等专业学校3所。农业科技人才十分密集,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故而又有中国“农科城”的美称。世界上第一例克隆山羊就是从这里诞生的,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临潼:最早为古骊戎国所在地。秦时称骊邑。汉称新丰县。宋时,以县城东有临水,西有潼不而得名。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正式易名临潼县。今改为西安市临潼区。临潼以华清温泉、秦兵马俑而闻名中外。
栎阳,是秦国人在关中地区建立起来的第一个政治中心。公元前350年,栎阳都城地位被咸阳取而代之。公元前359年,商鞅在此进行了第一次变革,从此揭开了中国最波澜壮阔的秦汉历史大剧的序幕。1964年,陕西考古队在临潼武屯镇发现了栎阳遗址,证明该处就是当年秦孝公时代的国都所在地。
泾阳:其名与泾河水有关。该县因地处泾河以经,在古代以水北为阳,故名泾阳。泾河水与渭河水即为“泾渭分明”典故的由来。战国时修建的郑国渠和西汉时修建的白渠,皆引用的是泾河水。陕西的关中,也因这两大水利工程而最早获得“天府之国”的美称。
中国大地原点,位于泾阳县的永乐镇,1978年建成。原点标石用整块花岗岩凿成,重7吨。在标石中央嵌有一直径厘米的红色玛瑙石,上刻一个“十”字,其中心就是大地原点。
富平:地处关中东部。著名的美原平原就在其境内。古人常以“美田”来赞美这里的土地。该县在秦汉之际分属怀德和频阳两县管制。西晋时,从甘肃迁富平县于怀德县故址,与频阳并立,仍称富平县,其含义是希望这里“富庶太平”。
富平在历史上曾是秦统一中国时,大将军工翦数次要求封赏的地方。王翦及王贲父子,是秦灭六国的领兵人物。故而,位于富平到贤乡的王翦墓周围,排列着六个墓冢,以象征他征战六国的赫赫战功,因此,富平有“灭六国英雄故里”的美称。
唐代“安史之乱”的平定,与唐中期第一大将军李光弼有关,他的墓也在富平。此处,每逢清明之际,玉兰鲜花盛开,香飘数里。当地人写诗赞曰:“千年古树玉兰花,丽色清香飘万家。今年看过下年来,越开越香花越大。”
白水:在春秋时称为彭衙地。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命名为白水县。据《大平寰宇记》载:“洛水东南,沮水入焉,故治水亦名漆沮水,其境东南多白玉,因又名白水。”县名亦因之而得。
白水县有“造字圣人故里”、“酒圣故里”、“制瓷先祖故里”的美称。今白水史官乡有黄帝时代造字专家仓颉墓一座,于右任先生尊其为“文化之祖”。今白水大扬乡,是酒圣杜康故里。曹操云:“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今白水县大雷公村是雷公故里。雷公即雷祥,黄帝时代的医官,他能医善陶,各地窑神庙均供奉他的塑像。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