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看商州的由来

家乡区县: 陕西省商州区

商洛,在秦岭之东,洛水之南。
《山海经》曰:(洛水)出自上洛西山。《河图玉版》曰:仓颉为帝,南巡,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扈洛纳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即于此水也。
商洛之地其实是契的封地。太华之南的上洛商县是后来殷商的起源之地。
商均不得意于父亲舜,契请舜帝封商均于商南,就是说他让出商洛以南的原始土地给商均。商洛在洛水上游、商南在丹水上游,丹水源出上洛西南楚山。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商於道,秦、汉时称作“武关道”,唐时或有称为“商山道”、“商州道”的。商州道在唐代以前,一直是兵家必争之道。曾是秦晋秦楚秦汉交兵,宋金鏖战的古战场。汉因刘邦取道商洛先于项羽而得咸阳,称霸天下。明末李自成起义军曾屯兵商洛,八进八出,后取得中原,直捣北京。留下了“收拾残破费经营,暂居商山苦练并兵,越野贪看击剑晚,清晨风送马蹄轻”的军旅名句。
商於道是唐代都城长安通往中国东南各地的一条重要干道, 初唐、盛唐时期,经济繁荣,国家统一,很少用兵,商於道的经济、文化沟通作用突显重要。往返于长安、东川、岭南、交广的商旅驮骡,多利用商於道的便捷条件,竭蹶无停,络绎如织。难怪唐末诗人李贞白说,“商山名利路,夜亦有人行。”其时,商州“邮传之盛,甲于它州”。所以唐代诗人、文士、官员或上京赶考,或职务调迁,或去各地视察,或赴京拜谒,或贬谪江南,“憧憧往来皆出是郡”。据不完全统计,有唐一代,往来奔波于商於道上的诗人,约二百余人。有的还往复多次,如:白居易“七年三往复”,元稹“七度武关”,张九龄“四过商州”。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曾在商州盘垣过七、八个月;这一大批诗人于此间边行边吟,一路踏歌为伴,为后世留下了近一千首古典诗歌。而且名篇名句不少,象韩愈的“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都是千古绝唱。因此,我们可以说,商州山水激越了唐代诗人的才智和灵气,商於古道给过唐诗以营养和精魄,商山道是盛唐时期诗人们一条互相交流、切磋提高,以至于将唐代诗歌推向黄金时代的“诗歌之路”。( 商於道在汉唐之时长安通往中国东南各地的一条重要干道,诗人、文士、官员或上京赶考,或职务调迁,或去各地视察,或赴京拜谒,或贬谪江南,来来往往走的都是这条路。“商山名利路,夜亦有人行”;“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樱花树下(2014-05-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