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潜(公元1025—1105年),北宋湿法炼铜家,字明叔,今德兴市银城镇吴园人。
潜博通方技,熟习胆水(即硫酸铜溶液)浸铁炼铜技术。他根据前人的长期实践经验,探明德兴兴利场的32泉、138沟生产胆水,可精铁取铜,并总结出一整套比较完善的浸铁取铜工艺,于绍圣年间(公元1094—1098年)写成湿法炼铜专著—《浸铜要略》,命其子张甲献给朝廷。朝廷在信州铅山场、韶州岑水场、潭州永兴场和德兴兴利场等地,全面推行湿法炼铜技术。北宋时,全国胆铜产量每年100多万斤,占当时铜总产量近二成。南宋绍兴年间,全国铜产量占铜总量的八成多。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张潜后裔张理又献《浸铜要略》给朝廷。现《浸铜要略》原书佚,尚存元末明初学者危素的《<浸铜要略>序》可考。
《江西通观》(1987年版)有载,南昌新建的滕王阁有张潜画像。2002年,张潜当选上饶十大历史文化名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