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铁是中国第三大城市广州市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于1997年6月28日开通,是中国大陆第四个开通并运营地铁的城市。截至2013年12月28日,广州地铁共有9条营运路线(1号线-6号线、8号线、广佛线及APM线),总长为260.5千米,共164座车站。
广州地铁由广州市地下铁道总公司负责营运管理,并且还是广佛地铁的实际建设及营运者,并由此间接成为佛山地铁一号线(即佛山境内魁奇路至金融高新区区间)的运营商。
广州地铁已经成为广州市民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截至2014年3月日均客流已达623.4万人次,并在亚运免费期以784.4万人次的峰值打破全国记录,为更好地解决地面交通堵塞的问题,广州地铁仍在进行大规模的扩建工程。经过数次修订,广州地铁的远期规划长度将达到751千米。
广州地铁现时的口号是“全程为你”,在之前使用过的口号为“地铁,为广州提速”以及“新生活干线”;广州地铁的吉祥物是“科技范”悠悠(YoYo)。
地铁标志
广州地铁的标志自下而上,标志图案的下半部分代表严谨、有序、规律。
导向柱特色是国内地铁为数不多的,上半部分代表舒展、灵活、开拓。从整体看像一只羊角,也象征着广州是“羊城”,广州地铁是“羊城”的地铁。细看又像延伸的轨道驶向远方。
2014年,广州地铁将对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地铁站内外导向标识进行全面的整改,所有地铁站外导乘指示牌上都将加上隧道中的列车这个“地铁国标”,地铁站外500米路引柱上也要增设站名标识,未来两年内,广州地铁导向柱、扶梯、垂直梯,甚至车票销售均会增加全国统一的标识。不过,大家熟悉的广州地铁“羊角”标识会保留,预计2014年5月前完成。
地铁线路
截至目前,广州地铁共有9条营运路线,总里程260.5千米,共有164座运营车站(换乘站重复计算),全部路线的运营商为广州市地下铁道总公司。
1号线:西朗—广州东站
2号线:嘉禾望岗—广州南站
3号线:天河客运站—番禺广场 机场南—体育西路
4号线:金洲—黄村
5号线:滘口—文冲
6号线:浔峰岗—长湴
8号线:万胜围—凤凰新村
APM线:广州塔—林和西
广佛线:西郎—魁奇路(城际地铁路线)
注:
3号线体育西路站不重复计算;不含未开通的高增站和机场北站。
4号线官桥站和庆盛站未开通不计入。
6号线沙河站未开通不计入。
8号线的昌岗至万胜围段原为2号线的一部分,于2002年开通,2号线于2010年9月25日拆解,该段变为8号线的一部分,故8号线的开通日期可视为2010年9月25日。
广佛线是属于城际地铁路线,在广州段的出入口标识是广州地铁,在佛山段的出入口标识是佛山地铁。
广佛线含佛山境内车站。
开通地铁的意义
增强广州市区各主要集散点的可达性
当广州地铁的“十”字线路网实现时,它基本上能覆盖158个交通小区,尤其是各主要集散点(广州火车站、公园前、东山口、天河体育中心、广州东站、芳村、江南大道……)之间,人们将大多以不同概率选取含地铁的路径。如果把地面公共交通的送达、接运考虑进去,地铁的服务面将更加扩大。在这些主要集散点间乘用地铁的人单向出行平均约节省23分钟,并可避免路口塞车的困扰,提高了可达性。地铁首期工程的通车,从出行便捷的角度看,等于将芳村搬到了东山口,而住在东山口的诸君,乘地铁去中山五路购物和步行去东山百货大楼并无太大差别。
将提高人们的出行质量
人们对出行方式的选择不仅仅着眼于节省时间而且也考虑到费用,但更高的追求是舒适方便、安全、准确(可靠)。当前我国人民的出行意愿正由需求型(希望满足需求,争取尽量迅速)向舒适机动型过渡。近几年不少特大城市大公交的客运量逐年减少,而出租汽车、小公共汽车和专线车的客运量逐年增加就是例证。未来的广州地铁系统容量大、密度高,车站美观实用,环境匹配和谐,车厢内实行空气调节,再加上优质的服务,会使乘地铁的这段行程,变为短暂的休息和享受。计算机模拟试验表明,广州地铁的行车密度和客流密度是协调的,乘客在车上虽然有站有坐,但无拥挤压迫感,仅仅在早上高峰小时内的超高峰时段,“烈士陵园至“农讲所”之间车上有点拥挤。由于列车运行的正点率接近100%,使地铁成为人们可靠的出行交通工具。这是其它出行方式所无法比拟的。地铁可提高人们的出行质量,同时也就赋予它一种吸引乘客的潜能。
将改善广州市的客运交通系统结构
广州市的客运交通系统主要由自行车交通、自用机动车交通(含单位车及各种容量的公共汽车、轮渡交通)等组成。一个城市的客运交通系统结构包括了它们之间的比例、配置及衔接关系。所谓合理的系统—结构就是在对应于总目标和环境约束的条件下,实现其要素集、相关关系集及层次分布上的最优结合。简言之,就是充分考虑到这些出行方式的需要与可能,使之各得其所。据20世纪80年代中期调查,广州市民在出行距离大于5千米的各出行距离段上,利用公共汽车交通所占的比例为50%以上,利用自行车的比例也超过30%。在大于5千米的出行距离上,利用自行车出行的仍占11.93%。使用自行车作这样长距离的出行无疑太过辛苦,但这是广州公共交通运力不足的状况所使然。随着广州地铁投人运营和地面公交的发展,30年后广州市客运交通系统结构将达成一个稳定的合理结构。那时公共交通(含地铁)所承担的出行量占总出行量的比例将由80年代中期的15.9%增加到40%左右,而自行车所承担的出行量将由80年代中期的35.2%降到11%~15%。合理的系统结构才能充分发挥系统功能和实现较高的功能效率。广州地铁将在广州市客运交通系统结构合理化中做出决定性的贡献。
广州市地下铁道系统的交通意义是巨大的,但红花还需绿叶衬托,若没有地面公交的配合,没有在对外交通衔接点上与地铁换乘的卓越的设计和组织,地铁的作用就会逊色。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