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以五邑银信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侨批档案”被正式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开平银信作为五邑银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和作用举足轻重,是联系华侨与祖国亲人亲情的情感纽带。
银信自19世纪诞生以来,盛行150多年,银信记载的信息广泛,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内容翔实而丰富,是研究近代华侨史、侨乡史、家族史、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金融史、邮政史、对外交往史及国际关系史的重要档案资料和人类记忆遗产。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伍安平
通讯员 李少珍 林春英
文物故事
1
海内海外,“鸿雁”传书
“三更守生寡,千里迢迢谁共话?想来想去心如麻,细想他,虽在天边云脚下,三更还望他早回家。年华当二九,谁不爱风流?只奈夫君去美洲,锦绣罗帷悲独守。春复秋,秋复冬,倚窗空盼久!命里有时终须有,何时归家慰寂寞。”这是一首从前开平侨妇想念夫君的歌谣,反映了夫妻相隔两地,无限相思的心情。
侨乡开平,华侨们远赴“金山”,他们与故乡的亲人怎样联系?他们的血汗钱怎样寄回给家乡的亲人?靠的就是"银信"。
银信,就是海外华侨通过民间渠道以及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的侨汇凭证和书信的结合体。
海内海外,“鸿雁”传书。银信与侨乡、华侨相伴而生,有了华侨就产生了银信。五邑华侨先辈为了养家糊口、寻求财富而远赴异国他乡,他们从事艰苦的工作,背井离乡、抛妻离子,还经常面对西方国家暴力种族主义的歧视与侵扰,但他们忍辱负重,源源不断地向家乡寄回银信。银信是他们与家人、乡邦联系的纽带。
银信诞生于晚清民国时期,银信的传输,最早是通过传统的金山庄、银号汇款给家人,“银”大多伴有“信”,“银”和“信”紧密相连。随着海外华侨数量的激增,后来出现了一些承揽银信业务的专门机构,一是银号;二是商号;三是银行、邮政等现代机构。
2
一封银信,一个故事
一封银信就是一个故事。其中,有寄给在祖国的妻儿来维系家庭感情的;有寄银回家修建碉楼保护眷属的;有儿子问候年迈双亲的或父母鼓励儿子发愤读书的;有回乡投资兴业,实业救国的;有热心家乡公益事业无偿捐助的,等等。甚至,还有少数是父亲为刚出生却不曾谋面的孩子取名的;有父亲要求赎回被卖女儿的……
银信的内容非常丰富,关于赡养眷属、接济乡邻内容的,占了银信的大部分。比如,方培焕从香港寄予祖母的银信,信中讲到他的祖父对寄回的钱做了细致的分配,主要是作家用及过年费用,并提醒家人:钱是祖父在外非常辛苦赚来,叮嘱家人节俭为要、和气生财。一位名为“子循”的华侨,在信中不但告之贤妻:“汝等居家,切记和睦,对于家庭之间,凡事但隐忍为要”,还提醒贤妻尽力帮助乡亲:“家乡如有十分贫穷难遇之人,有时亦要量力而为,相助相济。”
有讲修建碉楼,保护妻儿内容的。比如,谢维德寄给二弟谢钦明的信,信的最后另附章节说道:“日美战说极盛,如成事实,中韩附美无疑,省港沪各报尤力鼓吹广州军政府内部不和,进行极疑滞非常,国会腐败不堪。”“现拟取消军政府改组正式中华民国政府,中山为总统。”最后还说到:“陈炯明与许崇智很不协洽,全粤忧忧。”信中说到了国际时局,国内社会动荡,期望亲人修建碉楼,保护家人。
有传递信息,交流感情的。一封封寄回的银信,短则几行文字,写上几句祝福的话语,长则千言万语,记述在外的事业和生活,交代家里大小事宜。有的是丈夫嘱咐妻子照顾好儿女,有的是儿子问候年迈双亲,有的是父母鼓励儿子发愤读书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无尽的关心与眷念。比如,美国华侨方洲文寄予胡氏等婶的信函,信中讲到广仰兄寄回的一百元请代为分交各人。信中主要谈及的是继嗣之事,以及海外亲人的一些看法。针对年龄方面做了详细的分析,他们认为二十岁不适合,认为在十一二岁之间可行,不可超过十四五岁,还说道:“倘有合意小童,价钱多少不须计算,最要小心查明来历,方可行事,以稳当为重可也。”
有支持家乡建设,造福桑梓的。有表达支持革命,保家卫国的。开平华侨爱家、爱乡,同样赤忱爱国。从支持孙中山的革命,到抗日战争,再到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华侨们都倾注了他们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平不但出过司徒美堂、邓荫南等著名侨领,也有众多普通华侨,同样爱国爱乡,比如抗美援朝时期,华侨方元亮是一位热血青年,他在信中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美帝主义的痛恨,说道:“我们应该要以实际行动去响应抗美援朝的号召,现在中国已有志愿军参加朝鲜战争,各地学生也纷纷起来参军。本学为着要响应这号召,实行不收听美国之音,不买美国货。”
一封封银信,浸透着海外侨胞的血泪和汗水,蕴含着他们对祖国、故里和亲人的一片深情,昭示着他们对家乡、骨肉的责任感。银信反映出海外侨胞“热爱祖国、情系故里、吃苦耐劳、勇于开拓、笃诚守信”的精神。
3
一座碉楼,一堆银信
“开平碉楼与村落”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过程中,最令专家学者欣喜的是,每当打开一栋尘封已久的碉楼,就可以发现大量华侨书信和其他文物,透过这些书信,可以解开许多碉楼建筑之谜和碉楼背后更多的故事。
除了用于建筑碉楼的侨汇,很多开平华侨还在家书中夹寄国外建筑的照片、明信片或画报,甚至国外设计师设计的图纸等,为乡土建筑师设计和建筑碉楼提供了模板。在华侨谢维立先生的庄园——立园内,就陈列有当年华侨寄回国内的以欧美建筑为主题的许多照片、明信片。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也征集到一件美国旧金山的建筑设计公司设计的碉楼图纸。
另外,一些华侨常常在家书中讨论建筑碉楼事宜。1920年,开平社会治安极其动荡,不少华侨关心家人和家乡的治安,通过书信讨论如何建筑碉楼、保障家人安全。华侨陈宏珍曾和其伯父陈以琳讨论如何修筑碉楼的事情,陈以琳在信中希望陈宏珍与陈炳仕合作建碉楼,以便节省费用,但陈宏珍表示不太赞同,他说:“侄意思请起小些,抑起少一层都系自己一人起(一)座,方免日久龃龉。”
文物档案
质地:纸质
数量:共1214件(包括信件、票据、账本)
收藏时间:从2001年到2006年
收藏地点:开平市华侨博物馆
专家点评
开平市华侨博物馆副馆长李少珍:
银信凝结华人华侨
的“集体记忆”
李少珍说,开平银信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遗产的元素之一。银信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是华侨历史的真实记录,展现了华侨先辈自强不息、穷则思变的精神,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精神,对中华“根”文化的坚守精神,中华民族扶危济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以及对家庭的责任感、重视教育的传统等。
中国有句古话:“家书抵万金”。在今天电子化、信息化通讯便捷的时代,已经很少有人亲笔书写家信了,家书已成为历史记忆,也成为了人类典型而又珍贵的记忆遗产精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