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籍华侨与祖国航空事业的故事】

家乡区县: 江门市开平市

积极抗日救亡立志航空救国———开平籍华侨与祖国航空事业的故事
  上世纪初,莱特兄弟的“飞行者”飞上蓝天后不久,东方的中国航空也进入了萌芽阶段,而其中广东航空事业的发展在全国各省居领先地位。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先生积极提倡“航空救国”,但因革命果实已被北洋军阀窃取,遂改在南方组织革命,并积极筹建革命空军。
  在这当中,有一批五邑籍的华侨,积极响应“抗日救亡、航空救国”的口号,以实际行动,为祖国航空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华侨青年 支援前线

  开平素有多飞行人士之称。1910年美国举办“万国飞机制造比赛”,谭根设计的水上飞机在比赛中获得冠军,曾任飞行总教练。1852年9月世界上第一架以蒸汽机为动力带动螺旋桨转动的飞艇是开平谭溪的华侨谢赞泰驾驶。1923年架飞机在赤坎河南洲表演是赤坎人关荣。1916年,楼冈旅美华侨吴东启的女儿曾在美驾机横渡太平洋到香港,当时港澳各大报称她为中国第一个女飞行家。
  1911 年 3 月,冯如从美国回到广州,筹设“广东飞行器公司”从事飞机制造,开始了国内的航空事业。随后华侨青年在国外学成航空后,纷纷回国。1914 年 6 月间,开平籍飞行员林福元由美国带 1 架飞机回粤。随后,开平籍飞行员谭根于次年自美归来。7 月,在广州成立航空学校筹备处,广东都督龙济光委李实为督办,谭根为飞行主任。
  1914 年,孙中山以旅美华侨杨仙逸协助国民党驻美洲总支部部长林森训练国民党空军人才,林森等发动华侨赞助,在纽约州飞行学校内倡办“中国国民党空军学校”。首期学生为张惠长、陈庆云、吴东华、叶少毅、陈干、李光辉、蔡司度、黄光锐、谭南方等 20 人,施以美国式的空军军事训练,于 1917 年毕业,获得美国飞行证书。毕业后,在美国组成“中国国民党飞机队”,连同人机由杨仙逸偕同回到广州。其时孙中山护法南下,在广州成立革命政府,于广州东郊濒临珠江之大沙头开辟水陆飞机场,以杨仙逸为队长,这是孙中山正式创办革命空军的开始。
  1929 年初,李济深在南京被蒋介石扣留,陈济棠接管了广东的军政大权,所属航空处处长张惠长、航校校长周宝衡(开平籍)、第 1 队队长黄光锐、第 2 队队长杨官宇等人事不变。11 月,广东空军参加了粤桂战争,配合陆海军将攻入广东的粤桂军队击溃回广西。由于空军在作战中显示一定的威慑力量,陈济棠便积极发展空军。
  陈济棠治粤时代,有人统计过,开平籍人的粤空军任职的飞行员有三、四百人之多(旅美侨胞占8成)这是受孙中山鼓吹航空救国的号召所影响。

  捐资办飞机制造厂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大批掌握了飞机制造技术的五邑籍华侨纷纷开办飞机制造厂,生产飞机支援抗日前线。在美国,五邑籍华侨邝炳舜率先捐资10万美元,并发动侨胞捐资15万美元,在美国开办了“中国飞机厂”,造出的飞机零配件,直接支援祖国抗日前线。韶关飞机制造厂,正是当中的代表。
  当时,大批五邑籍华侨返回祖国,投身抗日军事工业之中,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来到粤北重镇韶关,进入当时的韶关飞机修理厂。1934年底,韶关飞机修理厂改建,并于1935年底建成投产,并正式更名为韶关飞机制造厂。
  韶关飞机制造厂历任的三任厂长均为五邑籍华侨,周宝衡和林福元原籍开平,梅龙安原籍台山,他们在美国时均已获得工程师证书,九一八事变后陆续回国,参加了韶关飞机制造厂的建设。当时在厂里分管技术工作的 20 多名中国赴美留学生中五邑籍华侨也占了大半。此外,厂里 500 多名技术工人中也有绝大部分是从北美回国的五邑籍华侨或华侨子弟,并聘请两位美国王程师指导。

  研制飞机 立下战功

  开平百合茅冈人周宝衡,在1934年任韶关飞机制作厂厂长。此前,他曾到美国物地士航空学校学习飞行技术,回国后任职于广东航空学校。孙中山在华侨制作飞机成功的影响下,决心在国内开办飞机工厂。大元帅府航空局成立后,立即着手办工厂。1923年,周宝衡任厂务科长。6月,孙中山亲率大军东征,周宝衡当时任职飞行员,与敌军展开激烈的陆空对战。
  同年8月15日,周宝衡驾驶飞机一架,携炸弹四枚,轰炸敌军驻地,由于飞行过低,被敌军炮火击中,此时,飞机已失控,仍将最后一枚炸弹投准目标,再运用其高超的飞行技术滑行脱离敌人阵地,迫降于河面浅滩上,利用地形地物,离开飞机,安全返回我方阵地。他在战斗中勇敢沉着、坚韧奋战的精神,是深受孙中山先生《军人精神教育》培养的结果。
  周宝衡曾任航空学校校长(1928),南京空军第六队队长(1929)、粤海关监督(1931),1934年任韶关飞机制作厂厂长。从1935年开始,在周宝衡、开平籍华侨林福如和台山籍华侨梅龙安任厂长期间,韶关飞机制作厂先后生产“羊城”号各种飞机27架、“复兴”号飞机42架,除继续批量生产“复兴”号外,还装配了“波音281型”、“霍克Ⅱ型”战斗机。这些飞机,在抗日战争初期参加了对日作战,立下了战功,为我国空军建设及对日空战作出突出贡献。
  如今,在韶关市档案局档案处仍有不少关于韶关飞机制造厂的史料,其中就有韶关飞机制造厂第一任厂长周宝衡的委任状。
  1935年底,韶关飞机制造厂自行研制的第一批飞机投产,并被命名为“复兴”式,是抗战期间我国自行研制并进行小批量生产的唯一机型。它采用双凸翼型,翼肋为木制构架式,机翼前缘为铝蒙皮,其余为布蒙皮;隔框、主梁、桁条和发动机安装架皆由钢材制成;动力装置为R975E3气冷式发动机,功率为330千瓦;发动机外安装整流罩,与机身形成流线体,既使外观好看,又减小了飞行阻力;起落架为张臂构架式,主支柱为空心,内设弹簧减振设备;垂直尾翼为铝制,水平尾翼为蒙布;开始时安装的是定距螺旋桨,以后均改装可变距螺旋桨。
  “西安事变”后,周恩来经常奔波于延安和国民政府首府南京之间。由于当时延安机场小,设备差,不能起降大飞机,只能使用小型的飞机,因此周恩来经常乘坐“复兴”式的小型飞机。

 

杨冬苗(2015-05-0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